香港电影的鼻祖是谁?
黎民伟家族是香港乃至中国不可绕过的重要存在:黎民伟的大哥李海山、四哥李北海,都参与了香港电影业的初创;两个老婆,一个是“中国第一女演员”严珊珊,一个是“香港第一女主角”林楚楚;四儿子李铿是中国第一个出名的童星,聂耳的《报歌》就是为他写的。第五个女儿李璇是著名的香港女演员,第六个儿子李希是高级摄影师,他的侄女黎灼灼一生拍摄了145部电影。
但说到对港片乃至中国电影的贡献,黎民伟是最棒的。他一生传奇,但始终低调谦逊。即使在香港,他的知名度也远不如他的孙女黎姿。1994年,13香港电影金像奖将“最高致敬奖”授予黎民伟,称赞他是“香港电影的开创者,创造历史的第一人”2005年,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电影博物馆揭牌,国家广电总局选择了五位中国电影先驱以铜像纪念,分别是任景泰、郑秋正、和。同年,第五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将黎民伟誉为“中国电影的奠基人”。2009年,香港电影资料馆举办了“黎民伟的足迹”专题展览,黎民伟的影评也在内地出版。在他死后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他和他的家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在《黎民伟的足迹》策展人吴月华的介绍下,时代周报记者走访了黎民伟的第六个儿子李希的家。李希于2003年编辑出版了《黎民伟日记》,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父亲生平的研究。
松湖抗战纪实,记录珍贵历史。
李希家里挂着一幅“天下为公”的画,是孙中山手书送给黎民伟的。李希说,孙中山先生把《世界是公的》这本书赠送给电影界的人,历史上只有黎民伟一个。
黎民伟的父亲祖籍广东新会,是一位从事贸易的富商。黎民伟生于日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4岁丧母,6岁随父返港。他被寄养在他大哥的家里。年轻时,他就读于著名的人皇学院和圣保罗学院。孙中山、廖、、和吴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因此,黎民伟接受了东西方不同的思想和革命思想。
黎民伟65,438+06岁入团,65,438+07岁剪辫子,65,438+08岁与团员创办“清平乐”剧社(辛亥革命后改组为镜剧社)当演员,在香港学校、社区演出话剧,宣传革命,用戏箱走私枪支,支援广州黄花岗起义。
戏剧的力量一直很小,黎民伟将注意力转向了具有更广泛影响力的电影。他潜心研究电影技术,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跟随孙中山携带重型摄影机械,记录北伐战争,前后8年,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电影史料。1927年,黎民伟将这些材料编辑成长篇纪录片《国民革命军之战》,并在1941结尾,编成《千秋功业》。这部黎民伟呕心沥血拍摄的电影首次在香港上映,但在炮火中幸存了下来。被运到大后方,在桂林、重庆等地多次放映,反响热烈。后来又流传到东南亚。
1932 65438+10月28日,日军入侵上海,黎民伟立即放下当时的工作岗位,带领摄影爱好者和创作工作者赶赴现场,沿着铁路前往苏皖拍摄甲午战争。1937年“8月13”,上海遭到日军炮击。黎民伟不顾危险,参加了支援抗日救济难民的活动,把这些活动和敌人的暴行拍进了镜头,进而整理出了一部珍贵的抗战初期上海军民团结抗日的影像记录——淞沪抗战纪实。为了记录日军暴行,从空中俯瞰地面,他不顾危险把自己绑在飞机上拍摄。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航拍。
1953年,黎民伟病危。尽管当时家庭困难,但他仍委托妻子林楚楚将《千年功业》和《淞沪抗战纪实》免费送到北京。他说:“这是我为国家拿的,不要收我。”
与当时外国电影人拍摄的中国纪录片大多以风景为主相比,黎民伟的镜头更多地聚焦于中国的现实,不仅涉及人物传记和时政新闻,还涉及戏曲表演和公共活动。1923年初,黎民伟前往日本拍摄《中国运动员赴日本参加第六届远东运动会》,1923年末,带领罗永祥等人到北平为梅兰芳拍摄。
1928根据1925拍摄的纪录片《五卅大屠杀》改编,黎民伟执导制作《祖国的眼泪》。同年担任《蔡公石》导演,描述了1926年5月3日的“济南惨案”。拍摄期间威胁和恐吓不断。租界建成后被禁演,黎民伟在石楠中华住宅区的小剧场上映,引起了很大轰动。从起步时间、题材广度和影片质量来看,《黎民伟》无愧于“中国纪录片之父”的美誉。
木兰从军的盛衰
走出李希位于天后庙路的家,吴月华带着时代周报记者找到了民心制造影业有限公司制作部的原址,当时的天后宫还在郊区,而现在放眼望去,半山腰只有高档的居民楼,哪里还有什么摄影棚的印象?好在拐了个弯,以民信公司命名的“屏风街”街名依旧,算是一种安慰。
民信公司是黎民伟“电影救国”理想的开端。他在日记中写道:“电影可以对家国有很大的帮助”“善加利用,可以传播文化,普及教育”。1923年,黎民伟、李海山兄弟朋友在港集资成立民信制造影业有限公司,额定资本50万元,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黎民伟先后担任董事、监事、总理,将天后宫前新建的房子低价租给公司。公司花重金从美国购买电影器材,高薪聘请德国摄影师。但由于香港政府的阻挠,申请摄影工作室长期未获批准,被迫在广州西关租房拍摄电影。
民信是香港最早的制作公司,黎民伟投入了大量的前期业务收入。在民信成立后的两年时间里,制作了一部故事片和几部纪录片,其中以黎民伟的妻子林楚楚为女主角的故事片《胭脂扣》,迈出了港片的重要一步。《胭脂》上映10天,收入近万元,在当时已经是很棒的票房了。
1925年5月,五卅惨案爆发,黎民伟决定北上,与李英生共同创办了上海民信电影公司。当时的上海民信公司占地10多亩,设备先进,设施齐全,有玻璃工作室,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导演和演员,有培养人才的学校。几年间,它制作了《玉洁冰清》等脍炙人口的电影,并迅速成为上海主要电影公司之一。
电影《花木兰参军》的命运是民信公司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一个缩影。一方面,电影制作精良,投入巨大,质量上乘;另一方面因为制作成本高,不利于商战,所以导致入不敷出。当时民信每部电影的成本超过65438+万元,而公司员工平均月薪只有10-20元。《花木兰》剧组从军长途跋涉到西北大漠、湖北、河南、河北,再回到南京、苏州,用了几千人搭建了100多顶帐篷。场面浩大,持续了几个月。是中国电影“大片”的鼻祖。但由于天一公司的同类型粗制滥造电影《花木兰》,票房大亏,损失惨重,很多原定计划无法实现。
1929年,黎民伟赴北平与华北电影公司罗明佑合作,制作《故都春梦》。该片上映大获成功,被誉为“中国电影运动复兴的先驱”,随后《野草与鲜花》、《爱与义务》相继出版。这三部电影“畅销全国,打破了以前的记录”。黎民伟的电影生涯也因为三部电影而达到顶峰,他协助罗明佑经营联华电影公司是他事业的辉煌顶点。联华背景雄厚,资金充足,产销一体。下设六个工作室、歌舞班和电影学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电影集团和实体。该片在所辖20多家影院放映,还联系了上海、香港、哈尔滨、广州等地的影院上映,红极一时。
联华在战争的背景下逐渐衰落。1940年,黎民伟接手九龙祁鸣工作室,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制作了《四千万情人》、《满园春色》等近十部电影,并剪辑了纪录片《千年功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机袭港,祁鸣工厂被毁,也粉碎了黎民伟“电影救国”的梦想。
在民信短短的几年里,黎民伟损失了40多万元的私有财产(按今天的估值约1亿元)。后来在联华和祁鸣,他还时不时拿出私产养活自己,以至于老婆过生日都得喝杯茶。抗战时期,黎民伟在桂林时,田汉互赠诗词,其中有一句:“三十年,人在银坛奋斗”,算是表达了黎民伟的伟大和辛酸。
1953年,黎民伟因颈部肿瘤去世,只留下现金22元和价值6200港元的财物。亲友们在圣士提反女子中学举行追悼会为他送行,11位电影界领袖同意授予黎民伟“中国电影之父”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