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潘金莲前世今生》?
我至今都忘不了高中第一次读李碧华原著时那种惊艳的心态。我在一个小屋里躲了七天七夜,读完了她的所有作品,甚至不想吃饭。
在所有作品中,潘金莲的《前世》是唯一一部内心有着深深阴影的作品。无论是我们后来看方对原著的改编,还是想想书中曾经出现过的生僻字,都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亲切感。
女人,一定要这么明确地解剖自己才能认清自己吗?
李杰的写作氛围柔与媚并存,荒凉处有寒意,暖心处有血泪,时空跨度大,思维可谓天马行空。女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流动,却似乎有着相似的命运。
“世界就是这样,又酸又咸。”梦女在奈何桥上对潘金莲说的话,一直在我心里流传。
停电的那个晚上,现代武大站在窗帘后面,向穿越过世界的山求婚。房子里挤满了旁观的寡妇和爱管闲事的人。她侧身无语,慢慢擦去伤心的泪水,映在烛光里,是一张疲惫的脸。
那是我过去看过那么多王灏儿悲伤的面孔中最真实、最生动、最美丽的时刻。
那种在萧瑟的世界里,无可选择的失望和坚持,矛盾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
忘记前世真的就像背负了两辈子的厄运。一辈子就够了,更何况两辈子的罪更大?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你会恨他,否则会刻骨铭心。这是李对爱情的理解,就像单第一次见到的时候,手指被缝纫机压坏了一样。看到前世的爱情很心痛。
李碧华说她爱男人,也恨男人。好男人让人又爱又恨,爱他的感情,恨他的脆弱。
生命太沉重,她渴望一个英雄拯救自己升天是不对的。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保护自己,做自己的英雄。
一个女人一生要处理的事情,世界的压力,情欲的陷阱,纯爱的甜蜜,奉献的痛苦...都深深地反映在她的作品中。不同年龄读书产生不同的心情。
一个美丽的女人,一辈子都逃不掉的,不是男人注定的爱情,而是自己的魔咒。一生被美丽的诅咒拖累,至死都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我的悲剧。其实是我的无知和那种自暴自弃的性格。
编剧方玲,邵的著名导演之一,之前很喜欢看《盛唐女侠》和《良子》。他的改编,无论是《和尚的诱惑》,还是《满洲国第一魔女》,都显示了他对李杰写作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日本美学的深厚造诣和热爱。
对于潘金莲来说,她在看《金瓶梅》的时候从来没有被当成一个无知的可怜女人。她对手段的痛恨,对诡计的毒害,对情欲的旺盛,都不是一般女人能比的。但仔细想想,这也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表现。在李笔下,她只是万千女性中的一个,有优有劣,有悲悯,有疏离。转到这个世界,她经历了文革的洗礼,偷渡湘江,时空的变迁,让她不断的改变世界,积累经验。
原著是让她终于起死回生,和现代武大好好生活。改编加入了和龙武一样的生与死,达到了戏剧效果,赚观众一把泪。
但无论如何,我还是认为她是一个积极生活,努力改变命运的女人。不管她是失败还是成功,后现代人的理解加在一个古代女人身上的,其实只是她自己对商品社会的物质遐想。毕竟在那个女人只能坐在窗边看市场的年代,她们能想的和能做的都局限在那个世界里,她们对生活状态的反思和现代人大相径庭。
所谓前世的理论,只是通过轮回来讲现实。对于现实,我们这些享受自由和物质丰富的后现代姐妹应该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