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盲人》在上演吗?
一个
冈仁波齐是一部关于西藏朝圣的纪录片。
知道这部小众电影是看到老师在朋友圈分享的。里面有一句话——形容生死,不卑不亢,不喜不悲。
从南京回来,我看了一眼。从芒康到冈仁波齐,2408.6公里,有生有死。这是11人的生活片段,也属于普罗大众。
影片开头,是一个非常日常的早晨场景。整体基调是灰冷的。藏民在放牧牛羊,席地喝茶,围坐聊天,祈祷。当电没有了,他们点燃一支蜡烛。电来了,就灭了。
有一天,藏族男子尼玛在一起。为了帮助他的叔叔完成朝圣的愿望,他计划新年后出发去朝圣。
于是,故事慢慢展开。
最终,这11人,一个孕妇,一个9岁的孩子,一个残疾少年,一个经常喝醉的屠夫,在拖拉机的隆隆声中,带着家人的祝福出发了。
他们从那一刻出发,一步一个跪拜,一个跪拜,一个折叠,一个念头一个念头,这一年的路就这样开始了。
一路上,几乎没有人说话。他们重复着这一系列的动作,从黎明到天黑,从大雪到绿草如茵。九岁的孩子头疼,他继续毫不含糊地敲着头。
一路走来,新生命诞生,老人死去。这就像是生死轮回。他们祈祷,接受,祝福,然后继续前进。
一路上,有水,他们就涉水过去,有大雪,他们就打翻,有石头掉下来,他们就走过去,有虫子经过,他们就静静地躺着,等着虫子经过。
一路的丈量和经历,都是那么平静平淡,电影没有预想中的转折。
影片的最后,这群朝圣者还是这样的一步,跪拜,跪拜,一起折叠,想了又想。山在烟中,人在山中。
11影子看似渺小,却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显得神圣。
也许这一步,一个磕头,就是朝圣本身。
也许,如此平淡平凡就是生活。
但在这平淡中,却多了很多丰满和丰富,直抵内心深处。
这群朝圣者,
他们在风雪中磕头磕头,我们总是忙忙碌碌,生活艰难。
孤独和兴奋,漫长和快速,似乎是两个世界的不同,
其实也有一样的。
他们坚持自己的信仰,努力实现内心的自由。
我们也有自己的期待,努力达到期待的美好。
他们的每一步和磕头都很重要。
我们的每一步和努力都很重要。
二
这是后话。
在一个地方,也有11的人,在他们平凡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
正如《盲人摸象》的开头。
传说二战期间,在西部太行山深处,
有一个为中国抗日军队服务的特别情报小组。
所有人都是瞎子,但大多数人不叫瞎子。
就叫它盲人吧。
本来不止11个盲人,而是有33个* *,但是战后,这支队伍还在,生生死死,生生死死。
他们以流浪和歌唱为生,飘渺而与世隔绝。他们只闻到远处太行山上纯净自由的歌声,没有杂质。是他们。
他们像朝圣者一样,一直走着,只有一件行李,就是被褥,只有一个信仰,就是不断的歌唱,只有一个节奏,就是一个梆子。
没有光影,没有家和爱,没有世界的欲望,但他们的心像早春的太阳一样明亮,他们的爱像耳边的歌一样生动,他们的幸福,我想,是真正的幸福。
他们一直在路上,朝着心中的“冈仁波齐”走去,而那个“冈仁波齐”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他们带着心中的信念接受一切经历,无论是好是坏,然后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我们拥有一些东西,想要更多,
我们以为自己可以不平凡,却每天抱怨自己被困在平凡的日子里。
我们以为可以自由,却在自己编织的牢笼中黯然失色。
我们在脑海中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理想的画面,却从未出发。
我们向往这个世界,我们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光芒。
但在我看来,与盲人相比,我们的内心还不够明亮。
其实幸福,其实跟地位和权力无关。我们做出选择,我们忠于自己的选择,并为此付出全部的努力。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适时停下脚步,想想自己的内心。
三
果然最近喜欢怀旧。
记得那年高考,其他的几乎都忘了,作文题却记得很牢,是对平庸的一种拒绝。
我还记得我写了一首《飞蛾扑火》。应该是一个英雄的词,最后必然会上升一个层次。
我也记得当我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到了我身边的所见所闻所见,各种平庸。
高考结束后,
有人说这个话题本身很平庸,
有的说这个题目可以和模拟题通用。
有的说最后都平庸到死。
现在回想起来,拒绝平庸其实很沉重。
有多少人忘记了作文中那个曾经信誓旦旦拒绝平庸的自己,
有多少人低头看到生活中这个打磨精致的自己,却只看到一个啤酒肚,
有多少人大声喊着信仰和自由,走得很快,但最后,心还是停留在原地。
平庸,平庸-
我们可以平凡,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平凡,但平凡的我们,哪怕我们有柴米油盐,哪怕我们在地铁上穿越人山人海,哪怕我们被生活的锋芒所伤,哭笑不得,我们还是我们。
只要不回避,不挽留,明明知道这个冷漠的世界不会善待自己,却依然可以带着信念和真我在平凡的道路上前进。即使我们最终两手空空,我想也有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无限的充实。
然而,我们似乎越来越平庸了。
齐帕的故事里有一个插曲,争论的是,如果我们最后变成了我们讨厌的人,怎么会是坏事呢?
我想,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有很多人后悔自己变成了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然后,我醒了,忘了。
我们走出学校,窥探这个社会的熔炉。我们看到了很多丑陋和丑陋,我们看到了很多扭曲和世故。
但是当我们坚持自己的初衷,迈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的时候,不要忘记你的主动心态已经变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或者说我们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眼中已经没有了光芒。
记得小时候很多人说要当科学家,现在孩子一说这个就会冷笑。
我记得当时对于一个题目,我们可以白天想,晚上想,做梦。
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好像有很多很多的梦想,很多很多。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就不再谈梦想和坚持了。
回到这场争论,即使我们看透了社会的种种,即使我们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承受一些东西,即使有些事情我们改变不了,也无能为力,但我希望我们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让它发生。
就像这群朝圣者,或者这群盲人,我们可以在前进的路上修行,选择自己的内心,坚定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冷静而不优柔寡断,睿智而不狡诈,最终获得自由。
就像马东说的,世态炎凉,但不世俗。
我觉得,善待自己,不要世俗。
挥霍
本片片尾曲属于朴树。
我一直认识朴树,他大多是呆在白桦林里,然后再听他的《夏花》和《那些花》的生活,然后想出了《平凡的路》和《纯真的年》。
歌里,对我来说,他是一个怀抱理想,对人生迷茫低语的少年。他不张扬,不和善,很单纯,很真实。
记得在一个节目中,主持人问朴树为什么上节目。
朴树低下头,想了很久,抬起头,像个孩子,说,我觉得人总得吃饭。
主持人又问,今天唱这首歌的原因是什么?
朴树说是代理商选的,他想推广。
主持人笑了,台下嘉宾也笑了,朴树也笑了。
当镜头推到朴树面前时,他很少直视镜头,好像很苦恼。他说他想说的,唱他想唱的,做他想做的。
如果说多年前的他与时代格格不入,那么现在的他并没有改变,他唱出的灵魂也没有。用他的心和信仰谱写的天真无邪的音乐,终将达到尘世的完美。
这么俗气的人遇上这么俗气的电影。
朴树这样说“冈仁波切”。他觉得简单自然,他很尊重。目前,他决定将新歌重新命名为《心中无惧》,重新编曲重新演绎,最终这首歌成为了影片的主题曲。
一首歌,一个动作,一个转身,一个轮回,无论是朴树,还是这群人,他们都是一样的,在看似平淡而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坚守一个信念,最终获得自由和充实。
都说生活不易。有多少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也许是我们自己走的时候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接受平凡的自己。
就像《平凡的路》这首歌,我失望了,迷失了四面八方,直到我看到了平凡,这才是唯一的答案。
愿每一个选择都忠于灵魂,
希望在平凡的道路上,不抛弃信仰,最终获得自由。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