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⑴ (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⑵,风烟望五津⑶。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⑸。无为在歧路,儿女***沾巾⑹。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曾漫游蜀中。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父王福时官雍州司功参军,因受连累,贬谪边地。勃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他们的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整。《新唐书·文艺传》云:“唐有天下三百年,文章无虑三变。高祖、太宗,大难始夷,沿江左余风,絺句绘章,揣合低昂,故王、杨为之。”洪迈指出他们“用骈俪作记、序、碑、碣,盖一时体格如此”。(《容斋四笔》卷五)他们的诗也未尽脱六朝藻绘余习,但流丽婉畅之中,有宏放浑厚的气象,显示着唐代诗风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他们对五言律诗格律的建设和七言歌行的提高,也有很大的贡献。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评价是恰当而公允的。四杰之中,王勃才气最高,成就最大。有《王子安集》二十卷。清人蒋清翊有注本。

注释

⑴少府:县令的副长官。之任,赴任。蜀州,在今四川崇庆。

⑵城阙,指长安。宫门前的望楼叫阙。辅三秦,以三秦为辅,言在三秦的中枢。今陕西一带,古为秦国。项羽灭秦,分其地为雍、塞、翟三国,故为三秦。

⑶风烟,指自然景色。五津,蜀中长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合称五津。

⑷宦游人,为了做官而远游四方的人。

⑸海内二句: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此化用其意。比邻,犹近邻。古时五家相连为比。

⑹无为二句:劝杜不要因离别而悲伤,像青年男女一样别泪沾巾。无为,不用的意思。无,通毋。歧路,岔路,指分手之处。

Farewell to Vice-Prefect Du (Tang) Wang Bo

You leave the walled capital

For river shores where mist veils all.

I feel on parting sad at heart:

Our home-towns are so far apart.

If you’ve on earth a bosom friend,

He’s near to though at world’s end.

At crossroads where we bid adieu,

Do not shed tears as women do!

Tr. Xu Yuanzhong

Seeing Magistrate Du Off to His Post in Sichuan

Wang Bo

In the capital city bound by the Three Qin,

Gazing towards the landscape of the Five Fords,

We who have served at posts so far from home

Must now bid each other farewell.

Close friends remain close friends wherever they roam;

Even at earth’s end, you would seem next door.

Before this crossroad let’s not act as little children,

Drenching our handkerchiefs with tears.

Tr. Zhang Tingchen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王勃在长安任朝散郎时写的。有一次他去送一个姓杜的朋友到蜀地去做官,他的朋友对长安有些留恋难舍,王勃就写了这首诗来送他,诗写得很好,以至这位姓杜的朋友都被人忘记了,这首诗却依然被人们传诵。

诗的第一句写长安的形势,也是送别的地点。唐代的京城长安,是一座繁华的都市,是当时人文荟萃之地,更何况那里还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就更加让人留恋。现在,诗人与他的好朋友就要从这里离别了,这一对好朋友边行边回望长安,那真是城垣高耸,宫殿嵯峨;他们环顾城郊,更有三秦之地环护四周,形势是那么险要,真不愧为是一座历史名城。“城阙辅三秦”,五个字包含了多么丰富的内容!

第二句写要去的地方—蜀州。杜少府就要离开长安,经过艰难曲折的道路到遥远的蜀地去了。而蜀地究竟在那里呢?“风烟望五津”,—他们翘首远望,那一片风烟迷蒙的地方,就是杜少府要去的所在了。

两句诗,写他们时而回望长安,时而翘首蜀地,只通过两地形势景物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的情态。没有离别的字眼,而离别之情毕现,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从第三句到第八句是诗人的直接议论。在古代,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往往就意味着政治上的失意,更何况杜少府要去的是远在西南的蜀地!杜少府心情沉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怎样安慰自己的朋友呢?诗人写来很有层次。

第三、四句写眼前之情,是说在京、之蜀,离别之意彼此相同,不要因为之任蜀地就满怀愁绪。你离开长安到蜀地去,是为了做官而奔走;而我在长安,不也是为了仕宦才离开家乡?所以尽管我们所在的地点不同,但毕竟“同是宦游人”啊!既然我与你、在长安与去蜀川,离别的感情都一样,那就不要因为这次远行而哀愁了。“与君”、“同是”两句,写得有己有彼,恳挚、亲切,如从肺腑中流出,十分感人。

朋友的心意,杜少府是会很受感动的。但他也许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话虽如此,然而这毕竟是远去天涯、举目无亲呀!诗的五、六两句就是针对这种心理说的,是设想分别后的情景,从正面说应当抱怎样的态度:“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世上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那么,即使远在天涯,也可以互相鼓舞、互相勉励,一想起对方来,就会感到亲切、感到安慰,这不同近在比邻一样吗?除此以外,这两句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曹植在《赠白马王彪》里说:“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诗显然是从曹诗化来的。这样就更加丰富了诗的含意:既然怀有一番做事业的雄心壮志那即使是海角天涯,又有什么值得感伤的呢?真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面面俱到。

诗的最后两句又回到眼前,是承五、六两句来的,是从反面说不应当如何。这次赴蜀,虽然与朋友分别了,但朋友的友情长在,会伴随他跋山涉水到达任所,会伴随他经冬历春度过宦海生涯的。因此,在分别的时候,自然就不应当像少男少女那样,以泪水告别了。结句总括全篇,放达中见深情。

梁代的江淹在叙述了各种离别情状之后,曾经满有把握地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别赋》)把“怨”当作离别的必然现象。这首诗却变哀怨为开朗,把离别的感情写得豪放昂扬。字里行间,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宽阔襟怀、远大抱负,又充满了对朋友的深情慰勉,情深意挚,洋溢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用这样的诗行来激励启程远行的友人,怎么不使他感到友谊的温暖、友谊的力量呢?怎么会不使他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地慨然踏上征途、奔赴远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