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不写作业,被妈妈带去捡废品,这样教孩子职业歧视合适吗?

红遍网络的视频,一个红了之后,又看到几个类似的,都是孩子不想上学,不想写作业,妈妈带孩子捡废品,但是结果都是意料之中的,孩子自愿去上学了。

这样教孩子,虽学习的目的达到了,但我认为有职业歧视的成分在其中。

妈妈更多的是想告诉孩子不好好学习,没有知识去工作,最后沦落为捡废品。

妈妈或许根本没有想到有职业歧视,就是想让孩子体验生活的不易,“你不好好学习,你不捡废品,你要饭去吗?”捡废品是没有办法的自食其力,比要饭强一点点。

这和父亲带孩子体验搬砖、水泥工是一样的,只是想让家长体会不好好读书,不能用知识挣钱养活自己,那么就要做体力活。

在大家眼中,捡废品、搬砖是没知识文化的人做的工作,或许让孩子体验时没有想那么多, 没有想到职业歧视,其实这其中包含着职业歧视。

大家认为呢?

父母因孩子不爱学习带他们去捡捡垃圾,体验体验生活的艰辛。从而让孩子提前见识 社会 的辛酸,主动学习,这种比较另类的教育方法还真比苦口婆心,讲大道理来得实在。其有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骄宠溺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磕着”,舍不得让孩子吃半点苦。

但就是有人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出其“瑕”——职业歧视。说句公道话,我相信这些带孩子体验生活的父母,当时压根儿没有想到这一点,至少他们没有“有意识地歧视捡垃圾”想法。换一角度说,“捡垃圾”的劳动完全可以换作其他体力劳动,甚而换作其它较辛苦的“脑力劳动”。在此,“捡垃圾”只是一个体验生活难辛的代名词而已。

当今 社会 国富民强,生活水平蒸蒸日上。慈母多败儿,现实 社会 存在的巨婴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青少年吃苦精神差,抗压能力弱,易生极端行为。天下父母没有不心疼自己的,但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培养出一个对 社会 有益的孩子,狠下心带着孩子一起捡垃圾,这样教育方法做有效的,是值得肯定的。也许就此一举,即可让孩子重新认识生活,明白生活之不易,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让孩子在新的体验中改变认知,转变态度,紧抓时间,收获成功。

孩子不爱学习是令很多家长都非常头疼的问题,为了让孩子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多少家长绞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这不沈阳的一位妈妈因为女儿不愿意上学,妈妈和女儿谈话之后未果,便直接带着女儿到大街上去捡破烂了!

妈妈也告诉过女儿:“你不学习又不捡破烂,将来去乞讨啊?”妈妈对女儿捡破烂之后,女儿的确被激励了起到了一定是作用。现在这位小女孩已经愿意主动学习了,并且还会要求家长给自己讲解自己不会的题目,母女二人约定,若是下次考试能进前三,就不再捡破烂了。

很多人认为这位妈妈这样教育女儿虽好,但是这样教育孩子有点涉及到职业歧视,就不太好了。贺女士本人也回应说:并没有教育孩子歧视他人,只是让孩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从而激励孩子愿意去学习,主动去学习。

相信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说过类似的话: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马路,或者是捡破烂,家长之所以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能够好好学习,没有人是教孩子去歧视某些职业人群。只是说这话的家长很多,但是真正这么做的家长却少之又少。

孩子不愿意学习,确实是一件让人很头疼的事情,尤其是在这个内卷压力和就业压力巨大的时代,有无数个家长每天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焦虑。很多时候你给孩子讲道理,其实他们根本就不能感同身受,更是很难引起他们的***鸣,没有经历过很难理解和认同。

让孩子切身去体会一下,要比空洞的去讲一大堆大道理要有效果的多,这也是为什么身教胜于言传的原因。尤其是现在的孩子,生在新中国长大红旗下,没有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罪,你天天跟他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不吃苦受罪,他们脑子里根本就没有对比,对吃苦没有什么概念,没有什么作用的。

这位妈妈的做法,只看表面的话可能会给人一种错觉,有点不尊重拾荒者的意思,但是从实际教育意义来说,对孩子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教育孩子其实就需要父母“心狠”一点,不能怕孩子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你越是对孩子没有底线和原则,孩子反而会变得越发糟糕,有时候不是孩子的问题大,而是家长的问题更大。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只是讲大道理或者对着孩子抱怨:你知道每天供你上学我们有多累吗?其实孩子根本体会不到父母的那份累,因为他们没有尝试过根本没有***鸣,而实践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让孩子切身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或者是生活的艰苦,他们才能对父母的那些大道理有所感悟,引发他们的***鸣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