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胶片
在我记事之前,我的父母相继去世,然后他们被送到孤儿院,他们陷入了战争,他们没有足够的食物。
后来解放军进城,解放了桂林。古月和她的妹妹在孤儿院被发现并被救。
从此,军队就是古月的家。
但古月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演员,尤其是扮演毛主席的特型演员。走上这条路,是机缘巧合,也是命运的恩赐。
有一年,古月出差。在绿皮火车上,一个同志拉着他的手说他长得像毛主席。
顾岳很不解。他下车后,买了一本毛主席的《去安源》。回家后,他反复对着镜子看了看,但并不确定。他拿着画像去办公室,问是不是像。同事们嘘声一片,如果他嘴角下面有颗痣就更像了。
古月于是拿起笔,在嘴角下点了一颗痣。
然而,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古月模仿带着画像去办公室的行为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严厉批评。
本来古月以为一切都结束了,没想到这只是开始,正是这一次模仿改写了他的命运。
1978年,文艺界有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他们想找专门的演员来演全军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各大军区纷纷向他们报到。
古月也被长官举报了。
那一年,82岁的叶剑英,拿着放大镜,不停地审视着上百张候选人照片。最后我在一张照片后面画了个圈,叫“胡诗论”。
胡的这种诗学观就是古乐。
1981年,古月被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一名特型演员,但实际上,古月在犹豫。
那一年,古月44岁。
从演员的职业轨迹来看,44岁的演员经历了青春的浮躁和青春的起伏,这是一个演员最好的年纪,也是一个青年演员的黄金职业。
但是,古月没有经历过。
在他生命的前44年里,他一直从事写作和绘画。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表演,甚至没有上过舞台。他打了退堂鼓,给姐姐写信,姐姐告诉他:你是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他的妻子也鼓励他去。
不久后,古月背着包去了北京。
北京的生活很艰难。44岁的古月有太多东西要学。事实上,他从来没有说起过自己这么多年的勤奋和努力。
对“毛泽东”表演的贡献被后人所揭示。
为了演好主席这个角色,古月跑遍了北京的博物馆、档案馆、影像工作室,收集了600张主席的照片,每天把自己锁在宿舍里反复观看。那时候没有古月的视频资料。
录像带太贵了。古月买不起视频资料。去公司找吧。公司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没办法,古月只能在镜子里想象。
很难。当时主席的回忆录和传记还在整理中。顾岳只好去历史档案馆找资料。
他只能把自己想象成董事长,想象那种艰辛和智慧。。1981“Xi事件”,古越第一次以董事长的身份出现。其实戏份不多,但他在准备戏的几个月里,写了十几万字。
但是,体验完了,古月还是觉得不满足。
无论写多少,顾岳都觉得很难触及主席的内心。他不可能那么冷静。
更重要的是。
他是一个新晋演员,半路出家,第一次荧屏表演留下了太多印记。
痕迹那么多,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是在演戏。
古月想尽可能让观众安静下来,于是开始自暴自弃,完全按照主席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生活,从日常生活到言谈举止。他的一条毛巾已经用来脱毛裂了,没有辣椒吃不下饭。出现在镜头前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太像了。
90后的古月,在不断入定角色后,也迎来了演艺事业的巅峰。
但是,古月自己清楚。
每年,他都会收到成千上万封信,一走到街上就被认出来。他还很大方地与人合影,即使是在餐馆吃饭的时候。古月马上放下筷子和人合影。
他的妻子曾告诉顾岳,希望他能自私一点,对自己好一点,但顾岳说:“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主席,人民爱戴他的不是我,而是主席。」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月不同于其他“体验式”演员。别人可能演一个角色,体验几个月,而古月是个特殊的演员。他为了尽可能接近“主席”,牺牲了一部分人格。
这也让人很难分辨出古月和董事长的真实性格。多年来,他的动作语言最像主席的古月版《毛主席》,中国银幕史上最亲近的主席。
他所牺牲的古月自我的那一部分,真的融入了主席的某些特质,而在艺术的加工下,古月把那种特质拉近了大众与生活中的古月。
这是后来任何一个演员都没有做到的。
就连唐国强的“董事长”也失去了魅力。
不是唐国强的错。古月的“主席”深入人心。更别说和董事长亲近了,他和古月差远了。
所以1996,唐国强长征第一次打主席,压力很大。他害怕搞砸,害怕辜负人们的期望。要知道,他就是唐国强。在演主席之前,唐国强演过94版《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
94版诸葛亮被认为是中国银幕史上最有魅力的诸葛亮。唐国强的眼神和身体都是戏。
他要演“主席”,全国观众都盯着他。
在巨大的压力和深思熟虑下,唐国强发现自己演不出“原型般”的古月,也无法跨越古月留下的大山,于是唐国强决定走另一条路,留下自己的特色。
唐国强决定用艺术创作的规律来表演。
当然,不出意外,唐国强搞砸了。
长征中第一次演主席的唐国强,被观众广为责骂,不是因为演得不好,而是总让人觉得唐国强有点太嚣张了。
上不去下不去,总感觉差一点什么。
唐国强自己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他决定坚持自己的想法。2001电视剧《长征》提上日程,唐国强再次饰演董事长。
这一次,唐国强抛弃了形象,他给了董事长更多的细节。用他自己的话说,“一集有五个地方让人觉得长得很像就够了。复制这些照片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这样拍,那就完了,角色肯定毁了。”
在唐国强看来,古越不可能长得像董事长。另外,某种程度上,古月的“神似”有一些固化的思维。看古月就像看主席的油画。
唐国强希望角色流畅。他希望角色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所以在后面拍《主席》的时候,唐国强会刻意找一些场景的调度,肢体的变化,甚至一些语言的变化。
比如1999《开国领袖》中,唐国强向导演建议地图太大。你能把地图从墙上换到地上吗?在地面上的感觉是不同的。镜头直接对准屁股,人物可以用放大镜看。
这样的主席可以与现场和观众交流,镜头也可以活起来,也可以让主席更亲近,不摆架子。
但唐国强对“艺术规律”的处理,使他得以登上戏剧舞台。某种程度上,唐国强在话剧舞台上的表演,让主席有了更多的细节,但也暴露了唐国强留下的表演痕迹。
这也让唐国强版的主席,虽然不错,但和观众总是有距离,而且这个距离有点太远了。历史上,主席是真诚的、自信的、亲近的,但这种真诚和自信是无法通过表演来诠释的。如果你想表演,你就得尽可能地模仿和接近,就像古月一样。
只是唐国强不是古月。
从唐国强用艺术创作的规律决定扮演“主席”的角色开始,唐国强的表演就注定要符合合理的信仰,却始终离观众很远。
这引起了很多争议,至今仍在讨论。
但没办法,唐国强之争不可避免。
电影表演的“真实表现”和“戏剧表现”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更接近“生活”,后者更接近“创作”。两者之间没有好坏之分,以“王侯将相”而言,“戏剧表演”更好、更丰富、更立体。真正的表演更适合父母的短小温柔的戏剧。
是选择“实景演出”的贴近,还是选择“戏剧演出”的疏离,这是一道选择题。
也是古月和唐国强的根本区别。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