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宇航员讲课时是如何实现“天地通话”的?建立太空信号基站-

天宫课堂已经开课两次了,从第一次开课是去年12月9号,最近一次则是几天前的3月23号,期间航员的各种物理小实验讲解和演示实在是引人入胜,除此以外,还有之前的除夕夜现场直播拜年,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

你知道吗,其实航天员在天宫号空间站中授课时,空间站并不是在我国领土的正上空的,当时的空间站正在南美洲上空飞过。

虽然空间站的轨道高度约为400千米,但是相对祖国大地来说,就相当于空间站一直处于地平面以下。Wi-Fi信号隔着一堵墙都会信号变弱,这意味着,就算不考虑大气因素,地球的遮挡会导致空间站内的信号变差甚至消失。

可是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看到天空课堂的画面,而且非常的清晰且流畅,几乎就是实时通讯,感觉不到有任何卡顿,那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对于 地面通讯 来说,比如朋友家人们之间的手机通讯,我们之间发送的信息是通过电磁波,通过各种信号之间的转换,我们所要发送或者接收的信息就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了。但是这样的传输有一个限制,那就是所在的地方需要有信号基站覆盖。

那这些基站之间是如何传输信号的呢?这就要依靠地球的天然发射层了,在地球的上空有一个 厚厚的电离层 。电离层在距离地面100-200千米高度的区间,这个区间可以反射一定波段的电磁波,其中3-30Mhz之间的信号反射效果最佳。

对地面通讯而言,基站发出的信号会在大地和电离层之间不断反射,这样就能将信号传输到远方。因此只要基站的数量足够多,地面通讯信号就能进行无差别覆盖了。

但是天上则不一样,空间站的高度是400千米左右,它发出的信号是无法穿越电离层,到达地球表面的,天宫号的信号会被电离层反射,直接弹到无人的太空中。

就算我们使用特殊波段的信号,使天宫号的信号能够直接穿越电离层,那么信号在到达地面后,也会直接反射再穿越电离层,还是会被弹到无人的太空。根本没法像3-30Mhz的信号一样在地面云电离层之间进行多次反射。

所以,为了实现太空空间站和地面之间的通讯,我们必须想别的方法。基于基站的思路,科学家们提出了“太空基站”的想法,也就是在太空中建设一个能够反射信号的东西,于是“中继卫星”就横空出世了。

地球中继卫星是一种地球静止卫星,这个“静止”是相对的,指它的轨道周期和地球的自转周期完全一致,且随着地球一起公转。中继卫星的运行轨道高度约为3.6万公里,这样的中继卫星相对地面保持静止,假如我们能够在地面上看到它,你会发现它是悬停在空中一动不动的。

中继卫星上天后,就相当于一个太空基站了。空间站发出特殊波的信号,直接被中继卫星接收,然后被中继卫星反射,这股信号就直接穿越大气层,到达地面基站了。这样就不需要考虑电离层的反射作用了。

如果多部署几颗中继卫星,比如说三颗,保证他们处于同一平面且相邻之间的夹角为120度,那么我们就能保证:在任一时刻,空间站的视野内都至少存在一颗中继卫星。三颗中继卫星之间几乎完全处于真空状态,没有任何遮挡,因此只要一颗中继卫星能看到空间站,就相当于三颗中继卫星都看到了空间站。

同理,对地面信号接收基站而言,它的视角里无时无刻都至少有一颗中继卫星,这就意味着地面基站也能随时和三颗中继卫星保持联系。信号就这样经过中继卫星一中转,就相当于空间站随时随地都能和地面保持通讯了。

当然,为了保证信息的传输速度和稳定,中继卫星的数量肯定不能只发射三颗。目前我国在轨的同步轨道 天链中继卫星 一***有7颗,能够轻松覆盖全轨道,所以地面和空间站之间的通信就能即时传输了。

这七颗天链卫星分别是:

天链一号01星(2008-019A);

天链一号02星(2011-032A);

天链一号03星(2012-040A);

天链一号04星(2016-072A);

天链二号01星(2019-017A);

天链二号05星(2021-063A);

天链二号02星(2021-124A)。

在这种全方位无死角覆盖下,哪怕是最极端折腾的情况,信号从空间站到地面,也只需要两颗中继卫星进行接力。

那有人会说了,这么折腾,延时会不会很明显啊?这点完全不用担心,要知道电磁波本质就是光,传输速度也是光速,一秒就能跑30万千米。

因此,电磁波走完 地面——卫星A——卫星B——空间站——卫星B——卫星A——地面 这个全过程,其实连一秒都不需要。之所以延迟是在秒级,这些时间主要都是信号转化阶段浪费的,如果我们能进一步信号的提高转化效率,那延迟时间能够更短。

因此,我们能够直播天宫课堂,都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正是有了这些中继卫星,我们才能实现秒级延迟的,与天宫空间站的无障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