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北平抗战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该如何评价呢?
七七事变?爆发后,由于日军援兵尚未抵达,中日双方大约有两周左右的扯皮时间,第二十九军内部坚决主和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的抗日民族英雄、时任第38师师长张自忠将军,他甚至电话里训斥了满心与日寇决一死战的110旅何基沣旅长。无它,?姥姥不亲舅舅不疼?的二十九军苦怕了,太需要平津这块地盘了。
四年时间,这支队伍从长城抗战时的3万余人已经发展到10万人马,卢沟桥最先跟日军干起来的金振中营,居然下辖四个步兵连、二个迫击炮连、一个重机枪连近1400人,平津富得流油啊。
尽管宋哲元号称冯玉祥的?五虎将?之一,砍头5000俘虏不眨眼睛,终究是文化不高科班未进的武夫,对局势的战略判定远不及蒋介石高明。
卢沟桥的枪声一响,蒋某人即知中日全面战争已经躲不掉了,虽然他心里并不情愿过早地打这场战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华北地区与东北有本质不同,一旦容忍日寇武力夺取,蒋介石将失去作为民国中央政府的执政基础,他已经退无可退。事变次日,即已定下十二字方针:
不屈服、不扩大、不求战、必抗战,其实有最后三个字,足够了。
就在日本高层在争论扩大与否的期间,蒋介石业已在庐山召开了最高国防会议,组建了战时指挥体系,受训军官全部归队,命令黄河以北的中央军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奉调,嘱何应钦向保定增援六个高射炮连,运送300万发子弹给第二十九军备战。
可惜宋哲元看不到这一层,他仍然幻想着与日军谈判,用不算太苛刻的条款,继续维持第二十九军在平津地区现有的特殊地位,所以拒绝了军事委员会的一切支援,更不同意中央军即刻北上,他甚至不许南京上海的抗日团体来慰问,只怕刺激到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