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宿舍》的演员现状如何?
可惜我们上了大学之后,眼前的校园和同学都比不上电影里的数字。也许我们只能在那部电影里看到最好的大学。
本片是1983上映的《女大学生宿舍》。
一,散文诗电影
《女大学生宿舍》改编自武汉大学余山的同名短篇小说,影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交给初出茅庐的导演史淑君。
史淑君带着小说和剧本到北京、武汉等地的大学校园与大学生座谈。而大学生对小说的看法相对淡漠,可能是因为小说过于注重故事,主要风格属于当年流行的伤痕文学,对大学生似乎没有太大的思想吸引力。
于是,舒君石对剧本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嵌入了匡雅兰、新干和新干母亲之间的故事,把匡雅兰的治学、新干的初恋等所有的边角料都破入了影片。故事之间的衔接采用了大学校园的风景和琐事,以至于整部电影形成了散文诗的风格,这也影响了一些青春校园影视剧的拍摄。
二、当年的大学
《女大学生宿舍》的主要拍摄地点是武汉大学,其他拍摄地点包括当时的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对于这些大学的学生来说,在影片中寻找母校的风景也是一种吸引。
比如在武大长长的台阶上,导演派人到每个宿舍通知他,希望在拍摄邝雅兰和于霞比赛爬台阶的镜头时,把窗户关好,让镜头更简洁,但有一个宿舍同学不同意,拍摄时把窗户打开了。
影片中的大学名字是东南大学,现在看来可能不可思议。很明显是在武汉大学拍的。南京为什么要叫东南大学?
其实在拍摄的时候,东南大学的名字还没有恢复,当时还叫南京工程学院,所以影片借用了东南大学的名字,并不存在。没想到几年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
不得不说,这部片子展现的大学风光,真的让作者期待了很久。
第三,当时的演员
《女大学生宿舍》共有五个核心角色,分别是舍监宋歌、来自农村的罗雪梅、可爱的女孩于霞、高干公主辛甘和孤儿邝雅兰。其中女主角是匡雅兰,二女应该是辛甘。
邝雅兰有过惨淡的人生经历。她妈妈在运动中用她爸爸的一封信曝光了她爸爸,然后就走了。父亲被迫在采石场工作,邝亚兰和父亲相依为命,后来父亲在事故中去世。孤儿邝雅兰靠打零工和好心人的帮助考上了大学。
辛甘的妈妈是匡雅兰的妈妈。辛甘来自高倩的一个家庭。她直率而古怪。虽然她很大胆,不原谅任何人,但她有一个像她同父异母的姐姐一样善良的灵魂。
罗雪梅是个好人,没有鲜明的个性,但有一颗温暖的心。
于霞是她父母的掌上明珠,受到家人的喜爱,是一个充满浪漫情怀的女孩。笔者认为《欢乐颂》中的关雎儿简直就是夏雨的高仿。
宋歌是一个活动家,但他在处理问题时似乎过于教条和直率。
这五个性格迥异,背景迥异的女生,在一个宿舍里肯定会充满故事。笔者总觉得《欢乐颂》里的五个女生或多或少都借用了女大学生宿舍的东西。
邝雅兰由罗燕饰演,65438-0957出生于上海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她被选中扮演邝雅兰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肯定是她和邝雅兰有相似的命运。在运动中,她的家庭受到打击,从小就被迫肩负起家庭的重任。她能感受到邝雅兰心中的伤痕。
偶尔,起初,导演舒君石并没有马上去找罗燕。当罗燕离开导演室时,史淑君看着她在楼上沉重而忧郁的身影,立刻被感动了。那是邝亚兰。
罗燕的性格似乎与电影中的邝雅兰高度相似,两人对未来的事业和生活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
出演该片后,罗燕一举成名,随后她在《红衣少女》中扮演了安然的妹妹文静。然而,在前途看好的时候,罗燕选择了出国勤工俭学,以洗盘子的方式完成了研究生课程,然后开始在好莱坞从事制片人工作,坐上了总制片人的头把交椅,成为好莱坞电影制作领域不可多得的女强人。
从65438年到0999年,罗燕投资了改编自赛珍珠小说的电影《庭院里的女人》。老实说,我觉得罗燕似乎更适合当演员。
当然,罗燕事业背后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与她同年赴美留学的熊晓鸽。他们在美国相识相恋并结婚,现在熊晓鸽已经成为投资界的大人物。
新干由徐亚饰演,1960出生于湖南,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她曾在一部电影中客串,一场从上铺跳下来的戏吸引了舒君石,于是被选中饰演辛甘。
徐雅的性格和新干不太一样,也没有新干在片中说的那么大那么丑。相反,徐雅越来越漂亮迷人了。她在《家春秋》中饰演的芮玉也得到了巴金的称赞。
在上海拍《封神榜》的时候,剧组让徐亚演妲己,但是徐亚觉得自己演不了光鲜亮丽的角色,就演了的老婆尚,看起来和辛甘完全不一样。
拍完《封神榜》,徐亚可能厌倦了浮躁的娱乐圈,选择了出国。现在她在澳大利亚从事美术和绘画。
罗雪梅由李霞扮演,她后来出演了许多电影和电视剧。比如她在《相思雷区》中饰演一名医生,在Xi安剧院工作时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宋歌由陈红梅饰演,从此扎根影视圈,演过很多角色,但都不是很成功,对此有些遗憾,但相信经常看电视剧的读者一定对她很熟悉。
姜饰演。她没有继续当演员,而是在北京电视台当了导演。她有点不愿意继续演戏,但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第四,当时的大学生
《女大学生宿舍》最吸引人的地方,真的不是一个伤痕累累的故事。除了校园风光和校园生活,电影中的大学生所展现的状态更让现在的人难忘,代表人物就是暗恋新干的大四学生卫兰。
当时的大学生喜欢读普希金和裴多菲,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改变未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方向,为国家的命运而努力,为人类的未来而奋斗。
像那样的大学和那样的大学生现在很难找到。
物质匮乏时,我们精神饱满,物质充实时,我们似乎又精神匮乏。
所以,那时候的电影,有时候真的不忍心细看。
还是想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