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电影简史 | 2. 张彻《独臂刀》的阳刚暴力

一般来说,作品中常予人以力量感的作者,多半可以在他的人生中找到太多挫折。

阳刚派武侠宗师张彻一向被视为才子,少年得志,然而自从张彻放弃从政,转而到香港以撰写影评为生,已是白手起家从头再来,之前帮李湄拍《野火》,更被电影界视为“台湾小白脸”,到加入邵氏做编剧,又因其文人身份而备受打压,直至在1967年才拍出成名作《独臂刀》震惊香港影坛,而此时的张彻已经是45岁了。

《独臂刀》(1967)其本身就是个人焦虑的产物,也同样了释放出了社会焦虑,六十年代的香港,内地是一片火红,台湾也争锋相对,两地都是饱含理想主义的激进风潮,唯独香港,沉浸在被后来《阿飞正传》《花样年华》所描述的狭窄而压抑的氛围里,香港的男人们也如阿飞们一样,找不到身份的归属。

而当时却是女人们的“花样年华”,当时的香港影坛几乎是女星的天下,观众只爱看以女性为女角的悲情文艺片,男演员只能在其中充当绿叶,扮演弱者或者坏人,即便武侠片,胡金铨也在进行试验开拓,但胡走的是一条对传统古典美的朝圣路,甚至已经进入了无性别无身份的宗教境界,这自然不是。张彻多年前就想用电影改变这种华靡柔弱的审美风气,倡导尚武之风,终于他以《独臂刀》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张彻武侠片的成功,以电影为第一文化娱乐的香港民众的审美开始趋向阳刚,由之而起的电影制作潮流转而在文化上影响东南亚、中国台湾和大陆,后来刘德华、周润发等巨星在香港的成功,其实究其根源都可说是拜张彻所赐。

《独臂刀》借鉴了金庸的《神雕侠侣》,电影中方刚的师兄师妹,也都能在小说中的郭芙和武修文、武敦儒身上找到影子。当然当时的电影语言还远不及小说完善,《独臂刀》自然也及不上金庸小说的精致,但张彻所开创的阳刚美学风格,在当时却如那些首度迸现在银幕上的大量鲜血一样,独树一帜而又具有强大的爆发力。

张彻最偏爱的,是他的英雄在死亡之前惨烈搏杀的“死亡之舞”,但与后来那些偏重形式的暴力美学相比,《独臂刀》则更具有故事本身所聚积的力量感。故事的主角方刚本是齐家门徒中刀法最好的弟子,却因性情单纯耿直而被师妹砍掉右臂,成为废人,跌入人生最低谷,连被小流氓欺负也无力反抗,但他终于还是在一个女人的鼓励下振作起来,以父亲留下的一柄断刀练成独臂刀法,最终在危难关头击败强敌,救了师父一家。

《独臂刀》现在看来有些地方是粗糙了些,但影片在当时却是颇具革命性的,片中多臂神魔截杀金刀门弟子,以及结尾方刚与多臂神魔决战两场,都首次用上了手提摄影,很多镜头只拍局部,造成不完整构图以突出压迫感,这在当时都属独创,因为拍摄风格的创新,张彻甚至将一助手提至摄影师位置,才能够挡住压力,得以拍成。影片故事的设定也相当精彩,结尾之前多臂神魔始终未以正面示人,长鞭,标枪都是隐约露出一点,却先声夺人,紧迫逼人。

后来的张彻弟子吴宇森的人生几乎上演了同样的一幕。在多部作品不被认可,被人当作庸才的境遇下,吴宇森41岁时在好友徐克的帮助下拍出了一鸣惊人的《英雄本色》,影片和《独臂刀》一样,具有强烈的激愤感,两部影片的主题十分相似,都是在讲一个人在失去一切之后如何从头开始、挑战命运的故事,只不过《英雄本色》更加浪漫,也更加丰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