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坚的生平简介

陈一坚,出生在一个充盈着书香和爱国之气的家庭。其父亲陈昭奇早年两次留学日本,学成回国。鉴于当时政府腐败,经济落后,民不聊生,国家百年蒙受帝国主义侵略,实行殖民统治,因此产生教育救国思想,参加当时爱国学生救国运动。陈一坚早年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既有封建大家族礼教的束缚,又有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渗透。陈一坚少年时期在福州萃文小学就读,后因福州被日本侵略军占领,随父亲教学的学校迁往福建省南平县,又在南平中学和福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完初中和高中。在抗日战争中南平县屡受日本战机轰炸,当时老百姓苦不堪言,何处防空,无奈只得将山上埋着的棺材洞略加扩大就是当时的防空洞,老百姓对科学技术大多处于愚昧阶段,在日本飞机空袭时,生怕被敌机驾驶员听见地面声音,甚至将哭叫中的婴儿窒息至死。如此惨况在陈一坚的少年心里种下了深深的仇恨和愤怒。“为什么人家有飞机可以轰炸我们?为什么我们没有飞机与之对抗?”高中毕业之后投考大学时,所有的志愿都填上了“航空系”。既反映出“科技救国”的思想,也有被人凌辱而发愤图强的爱国之情。1952年,陈一坚从清华大学航空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哈尔滨飞机制造厂,修理抗美援朝前线受伤的飞机和仿制苏联伊尔-28轻型轰炸机。1956年中国组建“第一飞机设计室”,陈一坚被选中,并于1956年底赴沈阳工作,期间陈一坚深受组织的关怀和教育,启发思想觉悟,从单纯爱国、救国的思想提升到为***产主义最终目标而奋斗的崇高理想。1959年12月加入了中国***产党。1964年,陈一坚从沈阳调到西安重型飞机设计研究所(603所),在工作中得到中国第一代著名飞机设计师徐舜寿的关心和帮助,深知高科技的航空事业不但要有广泛的多学科知识,而且还应有若干学科深入钻研的扎实学识和基础;要设计好飞机,就要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陈一坚在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一个好设计员不但应知道设计对象的要求,而且心中要对若干架成功飞机的特色和成功之处有深入的了解,就如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陈一坚从事过飞机结构、总体、强度、机械系统、标准等专业的工作,为后来担任总设计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60年代初期,国外一架客机因突然间的疲劳断裂而机毁人亡,徐舜寿告诉陈一坚,今后挤些时间多了解“疲劳”方面的知识。此后,陈一坚以完全自学的方式系统地学习了疲劳知识,又从零开始学习“断裂力学”,为后来的型号研制又增添了一门学问。80年代初期,与冯钟越等同志一起组织西安地区百余名教授、专家,研制成功7760CAD/CAMM软件系统,在国内航空领域开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先河,在国内当时是领先的,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出任“飞豹”飞机型号总设计师,以自己深厚的飞机型号设计基础,以603所广大科技人员的智慧为后盾,竭尽全力,精心组织,科学决策,显示了很高的技术决策水平和组织、领导艺术。陈一坚在结构强度理论上也有较高的造诣,主编了《飞行器结构强度分析手册》、《飞机结构耐久性及损伤容限设计手册》,撰写了《“飞豹”飞机研制工作总结报告》等,为促进航空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是中国航空学会标准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的飞机设计顾问组顾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