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杆326米含义

解放军礼炮部队训练!一招一式是不是很霸气,帅气

随着国歌声起,炮声响起,国歌声落,炮声即停的精准鸣放,他们圆满完成第668次迎宾任务。

参加此次任务的官兵已经传承到第32代,这是他们第一次来到天安门广场执行任务。透过他们坚定地眼神,他们已然为这次任务做足了准备。“当跪炮的那一刻,我感到使命很光荣,心情也非常得激动,比起平时训练中的辛苦,在这一刻觉得流再多的汗水也是值得的。”刚刚执行完任务的炮手欧阳佳健难掩激动心情。

据了解,新一代的礼炮兵们是从2000多名战士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身高都在1.78米以上,五官端正,动作标准,除此之外,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后,才能入选为礼炮兵。

礼炮兵的装弹训练

还有持枪功,最能体现国旗卫士的威武和祖国的尊严。护旗兵用的是镀铬礼宾枪,夏天手出汗容易滑脱,冬季冰冷的手握不住枪。为了达到操枪一个声音、一条直线,他们就在枪托下吊上砖头练臂力,腋下夹上石子练定位,直到手掌拍肿了,虎口震裂了,右肩磕紫了,才能闯过这道关。

接下来是眼功,是国旗卫士内在神韵与外在仪表的双重体现。只要你看到国旗护卫队每一个战士执勤时的眼神,你就会对"炯炯有神"这个成语有更深切的理解。为了具备这样一双眼睛,官兵们在风沙弥漫的环境里磨练沙打不眯的本领,在人困马乏的夜色中保持全神贯注。也是为了具备这样一双眼睛,他们甚至抓来蚂蚁放在脸上,保持面目表情的俊朗。

最后为展旗、收旗功,是展示有中国特色升旗仪式的"专利"。国旗挂上旗杆升动时,旗手迅速将国旗,向空中甩出个扇形,此为 展旗;当国旗降至杆底的一刹那,旗手迅速将国旗收拢成一个锥形,此为"收旗"。一展一收,如行云流水,是力与美的杰作。为了让"展旗"的动作洒脱有力,旗手们每天练展臂,手臂肿胀,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起来。"收旗"时为了准确无误用手臂将飘荡不定的国旗握住,旗手便堆起一堆沙子,每天坚持手掌用力往沙堆里插,往复无数次,常常练到手指流血。关于国旗护卫队员的入选条件,高红普说,你都见到了我们的战友,都应是人高马大的。当名国旗护卫护卫队员首先是身高1.8米以上,还要队列动作准确、协调一致。还有几个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要求就是脸型、脖子长度、肩膀高度、大小腿的长度、腿型。这也就是常人所说的帅男。

世界独一无二的“跪炮”训练,训练要求极其严格

在天安门广场鸣放迎宾礼炮现场

1991年10月,中队被武警总部授予“作风过硬的礼炮中队”荣誉称号。中队先后迎接了408名国家元首,326名政府首脑来华访问的礼炮鸣放任务。

现场的中队干部告诉我,鸣放礼炮,其响数必须绝对准确,交替鸣放时,响声必须在同一点上,绝不能让人听出来杂音。礼炮鸣放必须与国歌声同步,即歌声起炮声响、歌声落炮声停;礼炮兵必须形象一流,动作规范。”

这些要求是极其严格的,为了达到这个标准,礼炮兵们都有着自己的训练“密码”:站姿“三条线”,即帽线、胸线和马靴线;就炮“四条线”,即帽线、胸线、膝线和后脚跟线的严格标准;开栓、递弹、装填三个动作三秒内一次性连贯完成;五米炮位日均往返跑动不下上百余次。礼炮兵所担负的每一次勤务都是追求完美的行动,礼炮的每一次鸣放,都是以毫秒为单位的精确计算:车队开进精确到分秒,礼炮鸣放精确到毫秒,炮位站位精确到寸厘……在礼炮鸣放任务现场,失误就意味着失礼失败,绝不允许出现分毫差错。挺拔的军姿,威严的军容,无可挑剔。一致的帽线、胸线和马靴线,踏上炮位,整齐划一。为了练就这样的硬功,礼炮兵们不仅跟军事训练的军人一样吃苦流汗,还要将自己的一双手练出血泡、血泡破了再结出厚厚老茧。***和国礼炮部队每一次行进、每一个踏步、每一次操炮,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肩负着祖国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如今,担任国家重大任务并为中国人民争得荣誉的部队走进了历史,对于那些在其中献出青春汗水的战士,我们从内心对他们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