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怎么惩罚孩子才有用

明天是我们五年级级部的第一次理论学习,我很荣幸担当了这次学习的任务。下面就是我根据寒假里读知心姐姐卢勤《长大不容易》的些许内容来整理的本次理论学习内容。

知心姐姐的文章很简单,她在告知我们一个理论的同时,会用一个简单明了的故事让我们更加易于接受。往下看看,你就知道了。

五年级级部理论学习

知心姐姐卢勤曾说:没有惩罚的教育,

不是完整的教育。但是,

惩罚不是目的,让孩子知错改错才是目的

第一,对一个打架的孩子

,首先要查清事实,才能不冤枉他,让他心服口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中国文化中对惩罚有这样的原则:“有心为善,其善不

贷;无心为恶,其恶不惩。”意思是说,成心做好事,不必去表扬,无知犯错,不必去惩罚,而明知故犯者,一定要严惩。对于无知犯错的孩子来说,比惩罚更重要的是明辨是非。

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将其制止后,他责令学生去己的办公室。在外面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准时。”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校长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这时那名男生已经被感动得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以这种方式处理。”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再奖励你一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男孩拿着四块糖果,带着感动离开了校长办公室。

第二,面对一个犯错的孩子,

批评是必要的,但是又是宽容的效果会更好。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

一句平静的话语,让小和尚顿悟,内心成长了许多。从这之后,小和尚再也没有偷偷出去玩,

从此专心致志学习佛家经典,领悟人生道理。

第三,让做错事的孩子承担后果,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对日本老人居住在美国,

一天一只球飞来,

打碎了他家的玻璃。老人说:“可能是踢球的孩子把玻璃打烂的。”按照东方人的习惯,此时肇事者的家长应该出来赔礼。但是,一直到天黑,都没有人出来对这件事儿负责,老人心里甚是不爽。

第二天一早,一辆汽车停在他家门口,车上跳下来一个黑皮肤的小孩。“对不起,先生,昨天的玻璃是我打碎的,可是,昨晚玻璃店关门了,只好今天一早赔给您。”男孩说完,从车上搬下来一块彩色的玻璃,安装上去。

日本老人十分感慨。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多么有效的方法。不用打骂的方法,只用让孩子知错改错的行动,就足以让孩子受到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