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的电影。
在甘肃省兰州市南部,陇上有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景点,叫五泉山公园。公园里有一座霍去病的雕像。任何去公园的人都会认真地触摸霍去病雕像下的“霍去病”二字,在触摸的同时,他还会背诵“祛病不生。”据说春节期间,成千上万的人从早到晚排队触摸这三个字符。所有人都相信,只要你“碰一碰霍去病”,你就可以“摆脱你的疾病”。所以生病的人想生病,没生病的人也想生病。他们宁愿排几个小时的长队,感受“霍去病”。雕像下方刻有“霍去病”字样的黑色大理石被摸得光滑如镜。
当年,当霍去病向西进军时,他就驻扎在这里。当时,士卒们很渴,但他们找不到饮用水。于是霍去病拿起手中的鞭子,连抽了五下。结果,鞭子的声音听起来像弹簧,它变成了五个弹簧。至今五泉尚存,仍有涓涓泉水流淌。后人在这里建了一座霍去病的雕像来纪念他。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人们触摸霍去病这个词并不反映一种迷信行为,而是对年轻战神霍去病的纪念。霍去病的出生是为了消灭匈奴,匈奴被大大削弱,从此一蹶不振。他的一生轰轰烈烈,他的名字永垂不朽。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一位杰出的青年将领,军事成就卓著。他领兵打仗,享年18岁。他六次出兵长城,反击匈奴,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打开了河西走廊。病逝时年仅24岁。
霍去病的功勋众所周知,我就不详细赘述了。下面用一张图表来说明霍去病一生的功勋。
我想说,霍去病之所以成为一个完美的战神,除了他的勇气、胆识和“不使用古代兵法”的军事才能之外,这与当时汉朝另外两位伟大人物的帮助和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霍去病和卫青
汉武帝打败匈奴时,汉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外部没有硝烟,内部人心安定,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卫青和霍去病。
卫青,霍去病的叔叔。
说来也有意思,卫青是私生子,霍去病也是私生子。卫青的母亲韦陀是平阳侯府的一名侍女。她先后生下了三男三女,大儿子名叫常军,最后大女儿名叫君如,二女儿和三女丈夫。艾薇年轻时与在平阳公主家工作的平阳小吏季峥有染,并生下一个儿子,后来取名为卫青。
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如是平阳县的官员。他与平阳公主的奴婢卫的孩子,也就是霍去病的母亲有染,并在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生下了霍去病。卫青大约比霍去病大十二三岁。
有时候史书的记载总是那么奇怪,但是这两个人的隐私却写得明明白白,可以贬低他们的功绩,司马迁也是如此。大概司马迁认为李广自杀、被射死,魏、霍负有直接责任,因此感到愤慨,故意把这件看似丑陋的事情写在史书上。历史总是开这样的玩笑。所有的私生子都有非凡的能力。
当卫青大约24岁时,他领兵打仗。龙城之战、收复河塑、奇袭高阙、第二次定襄之行、漠北之战,几乎都是败仗,官员是傅将军。如果说卫青是底层小人物的传奇,那么霍去病就是有才华有抱负的官二代。与他的叔叔相比,他的成功要容易得多。如果说卫青和霍去病谁的战功更突出?可以说,没有卫青就没有霍去病!
汉献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春天,十八岁的少年刘彻去巴商祭祖,在回宫的路上,顺便去平阳公主的府邸看望他的妹妹。为了取悦他的弟弟,长公主找了几个漂亮的女人来服侍他,但他不想在萌芽期遇到卫子夫。由此,汉朝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一年,卫子夫大约十四五岁,卫青是一位母亲的弟弟,大约十二三岁。次年,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生下了她的儿子霍去病。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平阳公主的家奴。然而,随着魏夫子地位的上升,以及卫青逐渐受到平阳公主的青睐,魏家变得辉煌起来,而霍去病则同步转身,在懂事之前就成为了人人羡慕的贵族少年。
霍去病从小在军队中长大,受到叔叔的教导,学习了兵法,掌握了古代所有的运兵方法,但他认为不应该拘泥于书本,而应该因地制宜,灵活运用。霍去病的战斗看似不理智,但实际上是不可能赢得战争的。明代著名历史学家邱浚评论说:“自古以来,汉霍去病、唐和宋三位名将都在当时建功立业,并闻名于后世。”
霍去病跟随卫青打过几次仗,他当然了解和熟悉舅舅的带兵战略和对敌战术,并从中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战术。比如卫青和部下同甘共苦,霍去病也是如此。否则,酒泉这个名字就不存在了。但是,霍去病斗的是速度,不像卫青斗的是稳定;霍去病喜欢高速行军,直插敌人心脏,就像现在的特战队一样。他的打法看似简单,实则深谙沙漠草原行军作战的特点,将骑兵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从而保证了更多的敌人被出其不意地、有效地彻底消灭。在漠北战争中,包括卫青在内的三支军队都迷失了方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霍去病和刘彻
刘彻是英明的神武皇帝。
在第一次漠北战争中,卫青失败,霍去病带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刘彻的目光转向霍去病,他敏锐地意识到霍去病的军事才能。从此,刘彻不遗余力地培养霍去病,从各个方面全力支持他。可以说,他的宠爱已经达到了无界的程度。
元朔六年(123)霍去病第一次出征匈奴,元寿六年(117)病逝。他六次出征匈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表明年轻的霍去病将军勇敢果断,用兵灵活,方法非常规,注重一般计划,擅长快速突袭,长途奔袭和大型迂回穿插作战。
司马迁评价说,霍去病之所以百战百胜,是因为他的部下作战经验丰富,同时他认为自己“有福气”。这种“宠幸”既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爱,也是汉武帝直接干预匈奴战略选择和军事部署的体现,更是霍去病获胜的关键因素。
当时,汉武帝追求汉朝统一的目标:长城以南的农业地区实行郡县制;长城以北周围的游牧民族需要纳贡成为附庸,以实现“人民的利益,他们的自然财富将永远被赢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汉武帝还为匈奴制定了一个军事战略目标:斩首,攻击匈奴部落联盟的统治中心——单于堂,攻占、斩首或迫使单于堂向汉朝俯首称臣,以改变天下颠倒的局面,消除匈奴对汉朝边境地区的入侵。四夷八夷,咸以进贡,而天道之诺,民之息,天禄长存。“因此,汉武帝对匈奴采取的每一次军事行动都亲自制定行动计划并亲自监督实施。
霍去病一生六次征服匈奴,但他都没能直接与匈奴首领单于作战。
这与刘彻的有意安排直接相关。霍去病前四次出使匈奴。除了第三次河西之战,他把部队交给霍去病去见邪王。另外三次他去匈奴都是当偏师,不是主力。汉武帝没有把霍去病军队作为攻打匈奴单于的主力,而是给了年轻气盛的霍去病一个锻炼的机会。随着霍去病战功和经验的积累,以及汉武帝对他宠爱的加深,在接下来的漠北之战中,汉武帝有意给他“被单于”的机会(正面与单于的对抗)以使他建立更大的功绩。
但命运就是如此残酷,在接下来的第五次和第六次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再也没有与匈奴单于交战。
元寿四年春,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任命卫青、霍去病率领五万大军分头进军。这是霍去病第一次作为主力出战,目标是打击匈奴最高领袖单于夷。在这次远征匈奴中,按照最初的作战计划,汉武帝要求霍去病率领一支军队从定襄县出发。然而,当汉军俘虏匈奴士兵并截获重要信息时,单于的主力部队已经东进,汉武帝立即改变了他的作战计划,霍去病派兵取代了郡(治郡,在河北蔚县东北),将军卫青派兵前往定襄(治乐骋郡,在内蒙古林格尔西北的土城子)。汉武帝的战争史中只有一次将军在大战前夕改变了作战地点。汉武帝改变作战计划的原因是希望自己的爱将霍去病成为“可汗”,并以消灭或俘虏可汗为主力。
然而,出乎汉武帝意料的是,作战计划刚一改变,霍去病就失去了与单于主力正面交锋的机会,而同样渴望“当单于”的卫青正好与单于主力相遇。当然,霍去病没有受到任何感情上的影响。他率领精锐骑兵北上2000多英里,深入漠北,在狼居住的徐山祭祀天堂,在古言山祭祀禅宗,士兵们一路行进到广阔的大海(现在的贝加尔湖)。之后,直到霍去病在117年去世,都没有机会去匈奴。
刘彻对霍去病几乎无条件的信任和全力支持还体现在它敢于捐钱:霍去病配备了最精锐的士兵、最精良的武器和最好的战马。说到战马,我得感谢卫青。每次卫青打仗回来,总会把从匈奴缴获的良马带到长安城。霍去病不能这样做。因此,司马迁说其他部队的士兵和装备远不如霍部。强大的士气,先进的装备,再加上霍去病出其不意和不思进取的军事指挥能力,似乎赢得这场战役并不难。
刘彻可能还保证了霍去病的后勤供应。司马迁说,天帝派太官运送几十车粮食,当霍去病回来时,车上还剩下很多米和肉,而霍去病的士兵还在挨饿。司马迁的话意思是这些食物是天帝专门给霍去病的,但他没有给士兵吃,因为他吃不完。这太过分了。司马迁不懂霍去病的用兵方法。霍的军队习惯于武力行军,并在战斗中从匈奴那里获取食物。如果他在军队中自己吃喝,让其他将军或士兵观看,部队的士气不会受到影响吗?后人对霍去病的廉洁自律评价很高,所以这是司马迁的偏见。
霍去病少年成名,从18岁到22岁变成狼,为汉武王朝稳定和开拓西北偏远地区立下了赫赫战功。漠北之战后,朔方以西至张掖的地方被汉朝占领,汉朝打通了河西走廊。被汉朝打击后,匈奴分裂为五个单打,沿着长城从东北到西北,他们都想成为汉朝的“扇屏”。景宁元年(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得以恢复。汉武帝所致力的大一统由汉武帝宣帝实现,完成了农业社会和游牧社会的融合。
不幸的是,福将霍去病24岁就去世了。“他短短24年的生命创造了后人无法企及的辉煌。祁连山因他而闻名,雁栖山因他而黯然失色。封狼图成了后人眼中最美的风景,酒泉的香气百年不散。”
太白在一首诗中写道:“骏马如风,鞭出渭桥。弯弓与月亮告别,插上羽毛打破苍天的傲慢。阵列驱散星星,海雾消失。当他成功地画林亭时,他是霍朴遥所独有的。”
汉武帝为了纪念他的战功,在茂陵东北为他修建了一座形似祁连山的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