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我军是如何坚守的?

上甘岭是典型的阵地防御,并非所有的山地战都有?流动性?的特点,诚然中国对美国并无直攻本土的血海深仇,但美军战斗意志并不差,战略目标不同也并不是由?仇恨度不同?决定的。美军的作战目标一直是不与中国军队正面冲突。

志愿军入朝之后,美军不得不冲突。作战目标依然是局域作战。事实上。就算是越战美军也是尽量避免和中国冲突。导致北越有一些地方炸不到,北越军队就藏在那里。战术上可以,但是问题是,美军能否在志愿军这种坑道战模式中一鼓作气推上楞线,完全控制表面阵地?就算真的把志愿军逼入了坑道,志愿军呼叫炮火直接轰击表面阵地怎么办?所以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中,美国根本没有这个窗口时间完成这个设想。

发展到后来,反斜面和正斜面阵地是结合使用的,甚至两斜面间还打通了运兵通道,同时有山脚到山顶棱线的通道,就是为了最大限度避免被美军堵在坑道内,同时多角度打击敌人。比如,在棱线或腰线安排一两个观察员,等敌人炮火准备结束步兵冲锋时,我军同时从反斜面坑道冲出,先冲上棱线组织防御,不能让敌人轻松占领棱线。

第五次战役

反斜面阵地的作用

反斜面战术是很经典的,太平洋战争日军被断了所有补给,表面阵地也全部失守,这种情况下喷火器可以从容应对,因为不用担心飞过来的炮火覆盖。越南战场也是同理,越军被围得跟铁通似的,越南炮兵也被压制,表面阵地完全被***军控制,想怎么烧就怎么烧。朝鲜战场不一样的地方是,坑道志愿军从来没有被真正围困过,后方的补给一直没断,纵深的炮兵一直在给冲上棱线的美军火力打击。

导致美军根本在表面阵地上待不下去。喷火器的前提是控制表面阵地。这很难理解么?棱线阵地夺取不下来,美军往哪里放炮兵观察哨位?压制志愿军火炮是不是得找个高地?高地在志愿军手里,夺下来再说。夺不下来,就根本看不到纵深的志愿军炮兵阵地在哪儿,更别提炮火矫射和修正了。压制不住志愿军炮火,是因为没有办法发现志愿军炮兵阵地,发现不了志愿军炮兵阵地,是因为炮兵观察员顶不上去,顶部上去是因为反斜面棱线阵地在那儿挡着,在那儿挡着是因为美军没攻下来。

因为志愿军是在跟美军阵地战拉扯。双方都看得见对方,我就是能打着你,你就是打不着我,本身数量就不够,射程还短,还被各种炮兵观察员渗透进来。如果被四面包围就没有反斜面了,没有反斜面,怎么规避炮火?怎么组织反击?12军增援的那次反击,后方的喀秋莎起了很大作用,不断支援的远程火力也使得美军没法用挖坑浇汽油之类的方法攻击坑道(一定要站在坑道口很长时间才能把口挖开),而硫磺岛日军火力完全被压制,使得美军可以用沙袋和坦克一步一步的推进,要是当时日军有压制火力,美军完全没法这么一步步强推。

当时上甘岭志愿军真不缺弹药,弹药储备了不少,新鲜食物和水无法保存所以缺乏,饼干罐头之类的食物也是不缺的。然而朝鲜战争除了是有限战争之外还是不分前方与后方的立体战争。美军的空袭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进行了全方位的压制。艾森豪威尔上任之后也曾扬言过要进行两栖登陆作战,但是志愿军对此作了周密的准备,艾森豪威尔也只能作罢。

这张图比较好显示了反斜面战术的应用,(不是朝战)

关键就在于棱线的争夺

炸弹不是没扔过,别的不说,鸭绿江断桥在那里摆着。当年麦克阿瑟还吵吵往大陆仍原子弹,全面登陆全面开战,美国没敢这么做,毕竟彻底撕破脸皮和搞小动作级别不一样。

免疫系统,这个我不排除水土不服会带来毛病,问题是这可是冬天的朝鲜,不是南方,天寒地冻本身对疫病爆发有相应削弱,另外在基础条件不达标的情况下南方各种病症比北方复杂也不是太稀奇的事。再说志愿军里面原东野,中野部队至少算不上免疫系统不适应吧。我更倾向于志愿军各种管理条例的制定和执行做得好,毕竟是有过案例可以学习的,连坑道建设时都要注意防毒,我不太相信对于卫生饮水饮食这类情况志愿军没有预案和防备。顺便一提,诺门坎日本也放过生物武器,但没有对自己人说,结果自己死了1300+。杀伤这一项上,生物武器最缺德的还是投放后如果没有及时管制会造成投放地区大面积传染,不分军民的杀伤。

我说的较为平直,是指的跟迫击炮这种曲射弹道相比而言的。确实加农炮弹道更平直。曲射武器是打击反斜面效果稍微好一点的武器,而加农炮榴弹炮打反斜面非常吃亏。毒气弹不是用后方的炮直接打进志愿军坑道的,水泥封堵也不是直接用榴弹炮隔着几公里就糊上志愿军洞口的。你得攻上志愿军的高地,肃清表面阵地的志愿军,同时压制在纵深的志愿军炮兵阵地,然后才能得心应手开始玩水泥封堵放毒气啥的。

美军受制于全球军事战略的重心所限,不敢往朝鲜战场倾斜太多力量。这间接导致了美军没有把战火烧到中国内陆。我没有找到针对坑道战伤亡的统计数字,只有某些战役的统计数字。

志愿军在坑道里的生活

在我看来,在朝鲜战场上反斜面战术大显神威还有几个前提条件:

一是朝鲜多山,而且是一个山头挨着一个山头,这就让美军企图绕路从反斜面阵地进攻抓了瞎,因为,因为A山头的反斜面后面就是B山头的正斜面或者C山头的反斜面,这些地方都有志愿军的阵地,美军没法绕路,虽然也搞了一些直升机空降,但是志愿军的单兵作战能力不输于美军,所以也没什么用。

二是志愿军的坚强意志,躲在坑道里的精神压力是巨大的,黑暗压抑,呼吸困难,头顶的松土不断落下,好像随时都要被埋葬一样,缺水缺食,经常有人被彻夜不停的炮击震疯。

榴弹炮的炮弹击中地面后,有杀伤力的炮弹和碎石是顺着炮口发射方向飞溅的,如果我们冲向敌军阵地,飞溅方向是与我们冲锋方向相反的。如果榴弹炮弹在前面爆炸,我们顺冲击波后翻,当然负伤死亡概率大。在后面爆炸,就前扑一下,三人一组,三组一攻,三两攻一个目标,十八人一个目标。不怕单个榴弹炮射击。

真正恐怖的是迫击炮炮弹,那是真的恐怖。反斜面是很有用,榴弹炮击中山背,破片杀伤是往山后面扬,击中山面,有杀伤力的飞溅都是顺着山尖冲上天,落在山后,在反斜面挖洞是小时候训练的一个重点,也是当时没有重火力情况下,最大限度降低我们民兵的伤亡。不过震死的情况是真的大,就看对面的火力了,吸引这么大的火力也是一种贡献。很多经验实际上在当年是非常有用的,要考虑客观规律,有时,不解的事实背后,藏着的是你不知的真相和无奈。所以,对待身边和以前的人,请多一点耐心和包容。

志愿军永垂不朽!

但是越控制战争规模越会导致美军的战略机动优势无法发挥,如果铁了心,美军可以在志愿军后方实施登陆作战,可以直接不计伤亡强行突破米格走廊炸毁鸭绿江大桥和东北的铁路线(这种事美国二战也不是没干过,二战伤亡率最高的两支部队,一个是德国海军潜艇兵,一个是美陆八航队),那志愿军就很艰难了。而中国当时即使拼尽全力,也没有什么大用,因为中国尽全力无非也就是投入更多的兵力和更多的苏械技术装备,但朝鲜维持几十万志愿军后勤都已经如此艰难,后方成批的物资运不上去,增派兵力及装备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很多人谈到抗美援朝总是强调我军武器是多么落后,战士是多么英勇,轻步兵战术是世界之巅等等。岂不知,论武器差距,那时是新中国和美国差距最小的时期之一,差距最大的时候是70、80、90年代,尤其是80年代后期和90初、中期,那差距是让人绝望的;论战士英勇顽强,志愿军是远远不如二战日军的,美军也是这么评价的。像38、39、20、27诸精锐军表现还不错,但是一些二线军,尤其是部分6字头部队真是一触即溃;论轻步兵战术,虽然我们的轻步兵质量比日军差一点,但咱们战术确实灵活,那真是轻步兵之巅了。但问题是那时大国都是三军协同作战,最差都是机械化兵团了,谁还和你玩轻步兵?

个人感觉,上甘岭打到后来,双方付出的代价已经选超出了上甘岭本身的战役价值,演变成了两支百战之师的军魂的碰撞,是更高层面的精神之战,是我军甚至我国的立威之战。上甘岭的影响也远超出了他本身的战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