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舞蹈简介羌族舞蹈的形式和特点有哪些?
表单:
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型、祭祀型和习俗型三种。但从活动的目的来看,很多形式都有祭祀神灵、祈福、抗灾的含义。主要形式有:萨朗、西布绰、羊皮鼓、跳甲、乃木松那瓦。大多数舞蹈都是围着火塘,手拉着手,形式上类似藏族的“锅庄”。因此,人们把快乐的“萨朗”当作“快乐的锅”。丧葬活动以“托布”的形式进行,称为“操心锅”。
特点:
羌族民间舞蹈多与民间活动相结合,通常没有音乐伴奏。舞者载歌载舞,或以喊叫和踩踏的方式表演。动作没有严格的规则,变化比较自由。形式是古拙,风格简单,生活气息浓郁。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一种集体表演形式,参与者不限。表演是在壁炉周围或院子里围成一圈。羌族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中。为了适应山地环境,人们的工作和活动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
在不同的节日或仪式中,有相应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称就是舞蹈的名称。虽然不同的歌有不同的舞蹈组合,但基本动作是一样的。一次跳一首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用一首新歌结束舞蹈,直到你乐在其中。所用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单通俗,易唱易记。每一支舞的开始和结束都有严格的标准。中间部分,舞者可以自由变换,让所有参与者都发挥出全部潜能。
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少,腿部动作多,腿部灵活敏捷,形成了胴体轴向向后旋转的节奏和上身倾斜的扭动节奏。
这种舞蹈动作规律是舞者移动重心时形成的,臀部向两侧前倾。重心腿臀部外侧,双膝微曲,腰部和臀部向上微扭至肩部和上半身,形成“S”形优美姿势。这种独特的动作和节奏是羌族特有的美。它贯穿于所有的舞蹈形式,尤其是“萨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