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公输》原文赏析及译文

  作者简介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出生并不富裕,因此从小就学会了手工艺业并且也很善于制造发明,起初他钻研儒学,后来还是放弃了儒学,并且自立门派墨家学派。

  墨子像

 他为了向各个国家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倡导“非功”“兼爱”于是游厉了多个国家,并且一路上广收门徒,他的精英弟子们就有上百个。墨子以人民为本,提倡重视重用劳动人才,选取能贤者担当大任,因此也深受百姓爱戴,以至于墨家学派成为当时最主要的学派。

 子墨子北之齐这个故事讲述了墨子不信邪的事情。墨子要去齐国劝兵,却在一条河边遇到一个巫师,巫师说墨子太黑了过不了河,结果墨子果然没有过的了河,只好往回走,巫师说:“我说了你不要往北走你不信!”墨子说:“按照你这样说,那么南方人不能走北方,北方人不能走南边,人也有黑白之分,为什么就不能走动了呢?况且帝王前天在北方杀了青龙,昨天在南方杀了赤龙,今天在西方杀了黑龙,按照你那样子说的话,人就不能走动了,天下岂不是空虚了?”

 墨子言意是指,别人黑了一点就说是很黑,别人很黑却说白,正如烦了一点小错就知道是错了,而攻打他国,给民众带来了战争却没有发现其错误。墨子这一生都在做两件事:一是宣扬墨家精神,二是为苍生百姓的安乐而四处奔波。而现如今的我们也应该如此,不能只发现自己的一小点错误,而将自己犯的大错忽略。

 墨子思想认为:为人君臣,应当为民着想。以民众之利为基准,战争,不管是哪国赢遭殃的始终都是无辜的老百姓而已。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贫贱,地位不平等,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也可见墨子的思想觉悟确实很高也看出他为民众着想,有勇有谋,虽是两千年前的古人,但他若是放到今日也必定是个柱梁之栋。墨子思想对历史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后来儒墨平立。

  墨子言多不辩的根本原因

 墨子出生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创立了墨家学,还写下了《墨子》一书。

 墨子言论很多,但都很少加以修饰,墨子的言论都是简单直接,没有太多华丽词句,这就是所谓的言多而不辩。

 墨子这样做的用意,不过是想要人记住他言论的用途,而不是他华丽的文采,词句直接明了,听着难听,话看着也不吸人眼球,但话意深重,认真看下去,就会深领会话中之意,不作修饰,不加华丽词句,就不会因为华丽词句,而忽略了话的本意,让人只记住了那些优美词句。

 就如同卖东西的,一味包装门面,但却忘了要卖的东西本质,让人只顾得观赏店面,却忘了来这里的真正用意,嫁女儿的,太过于装扮伴娘,写书人,太多描述了配角,也可以喻为太过于注重文笔,而忽略要表达的剧情,优美的文字和场景,就如同一个肥皂剧,让人只能记住那些美丽的面孔,和漂亮的场景,却忘了剧中表达了些什么。

 一味的顾着修饰表面,华丽了配角,就会让人将眼神投注于那些配物之上,而忽略了主角,和原本表达的意思,墨子的言论就注重避过了这个缺点,没让华丽的词句,让人忽视了话的本意。

 这样的言论虽然看着不顺眼,但却可以让人很容易记住话的本意,而不是那些优美的词句,这样虽是话语太过枯燥,但不会失了表达者要表达的原意。

  墨子说鲁阳文君译文

 攻打相邻的国家,杀掉他们的百姓,将他们的牛马和生活物资归为己有,将会被历史记录下来,被后人看到只会留下骂名。这是墨子在劝说鲁阳君的时候的一个问句,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墨子劝说的技巧。

 墨子的意思就是说:“郑国的统治者不好,国君屡次被杀,三年饥荒,这不都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吗?你再去征伐,杀他们的百姓,岂不是多此一举?况且,也谈不上什么正义啊!”鲁阳文君一听,便停止攻伐郑国,还说了一句传诵至今的名言“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墨子在面对鲁阳文君的时候,他没有常人的阿谀奉承,也没有顾忌到鲁阳文君的地位,他还是不忘初衷的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所以对于墨子来说服鲁阳文君,并不是为国事所做,也不是为鲁阳文君所做,他是为了心中说想,为自己所想而做,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所以他一定不会看着鲁阳文君去攻打他国,让其他国家民不聊生。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子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

 而且墨子敢于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敌国,只是为了说服公输盘和楚王,也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当然,他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有着自己的考虑,并不只是一味的逞强,最后他能说服他们,也是因为他事先就有所筹谋,从中也可以看出,墨子是个有勇有谋的人。

  墨子喻巫马子启示是什么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不仅在当世即使是在现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很多考古学家专注研究的对象。而墨子喻巫马子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

 巫马子是《墨子怒耕柱子》中的一个辩论人物。

 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兼爱天下,并没有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也没有什么害处。既然都没有什么效果,您为什么就觉得我是错的呢?” 墨子说:“现在有一个地方着火,其中有一个人端着水想要浇灭火;而另一个人却举着火把,想要将火烧个更旺盛。都还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您更赞同哪一个呢?”巫马子说:“我同意端水之人想法,而不同意那个举火的想法。” 墨子先生说:“我也觉得我是对的,不认为你是对的。”

 虽然是很简单的几句对话但墨子用很浅显的道理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效果,不随便和别人争论,只是用一个简单的比喻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想法并且认同自己的.想法。

 上面的辩论体现了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之所以认为巫马子是错的,就是因为他的思想是利己主义,而不是本质上的错误,墨子认为利己主义不应该得到提倡。墨子最常用的就是这样的举例论证,用现在的概念来说就是,巫马子逻辑上时自相矛盾的。这种问答方式,也是墨子特有的逻辑方式,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自己的意思走,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是什么意思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出自《墨子·公孟》一书,是墨子的传世名言之一。意思是有一位游历到墨子门下的人。这句名言以一位游历到墨子门下的人的两个小故事为主线,向世人讲述了“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其中一些深刻的含义及道理。直至今日,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故事一,有一位游历到墨子门下的人因才思敏捷,墨子便向该人许以官职,让此人跟着自己学习。一年之后,此人要求墨子兑现当日让自己当官的承诺,墨子以“鲁国人葬父”的故事,告诉此人这样一个道理:儿子为父亲下葬是义务,不能谈条件;学习增识也是应该的,更不能以官职为学习的前提。

 故事二,有一位游历到墨子门下的人,墨子问他为何不学习以增进自己的见识呢?此人回答:因为我家中无人学习。墨子便以“美”和“富贵”为例,告诉此人这样一个道理,“美”和“富贵”如果是自己所追求与向往的东西,又何必因为他人不追求而放弃呢。同样的,学习是天下最宝贵的东西,能增进自己的见识,明白更多的道理,是不需要因他人的做法而左右自己不去学习。

 “有游于子墨子之门者”这两个小故事都体现了墨子劝人学习的刻苦用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学习道理以达到改变自身的目的。从中体现了墨子爱才、惜才的观点,也向世人道明了“学无条件”,“学不为他人”的深刻之理。

  墨子怒耕柱子译文

 墨子为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著过大量书,收过许多门徒,耕柱子就是其一。

 一日,墨子正在授课,窗外柳树上停了一只鸟儿,鸟儿羽毛油亮,毛色鲜艳,叫声婉转动听,弟子们纷纷被吸引了注意力,情不自禁地向外看去。耕柱子见其他人的视线停留在外面,出于好奇,也随之向窗外看了一眼。

 墨子看见了,课后将耕柱子一人留下,狠狠责骂了他。耕柱子不知墨子为何只责骂他一人,感到十分委屈,于是抱怨道:“我犯的错误根本没有他人多,老师却这样责骂我。”

 墨子听了,没有发怒,只是心平气和地问他:“假如要你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哪一个?”

 耕柱子道:“我当然会选择鞭打马。”说完,他感到十分茫然,不理解墨子这话的用意。

 墨子不动声色,接着又问:“你为何会选择鞭打马?”

 耕柱子立刻回答:“既然是要上太行山,那么马比牛要跑得快,马具有长时间奔跑的能力,而牛却没有,所有会选择鞭打马。”

 墨子淡淡一笑:“你选择鞭打马是因为马比牛有更大的能力,而我批评你也正是因为你像马一样,有更多的才能。”

 耕柱子听了,恍然大悟,为墨子的用意感到十分感动。夜里,他又想起墨子所告诫他的话,暗暗下定了决心。

 从此以后,他课上十分专注,课下刻苦用功,经过长时间的磨练,最终也成为了一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