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俑的狩猎风俗

狩猎风俗肇自远古,最初出于人类生存的需要,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之一。伴随着这种功用的日益减弱,狩猎逐渐成为一项娱乐活动。唐朝统治者有西北少数民族血统,衣冠制度沿袭周、隋。作为马上天子的李渊、李世民父子,皆以善射出名。在帝王的带动影响下,狩猎风靡华夏,成为时尚。唐诗中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如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张祜《观徐州李司空猎》:“晓出郡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陕西礼泉郑仁泰墓、乾县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中均有狩猎俑出土,且制作相当精美。  唐代狩猎盛行是人民自足、自信、自强的时代心态的反映,是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真实写照。灿烂多彩的狩猎俑正是这一文化背景的缩影。 三彩骑马狩猎俑

高1075px,三彩马以褐色为主基调,足直立,微微前倾。骑马者尖鼻深目,颧骨突出,两鬓长髯,唇留八字须。其头罩黑色幞头,身著绿色翻领窄袖袍,足登乌皮靴,双手作持缰之态,双目凝视前方,似在寻找猎物,马鞍背后蹲坐一犬。 陶骑马狩猎俑

高875px,红陶烧制。头戴幞头,穿翻领大衣,八字胡须,面向左侧,骑于马上,似在搜寻目标。猎狗端坐于马背上,神情闲散,主人的紧张与小狗的松弛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彩骑马狩猎俑

高42cm,狩猎者为胡人,身穿绿色小袖衣,双手抱犬,足著靴,端坐马鞍上。三彩马以白色为主调,昂首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