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解释什么是天安门诗歌

天安门诗歌产生于一九七六年春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的伟大的“四五”运动。在中国人民同万恶的“四人帮”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关头,诗歌成了这场革命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直接战斗武器。就产生的背景、发挥的作用及其体现出来的文学与政治之间如此密切的关系来说,在中外文学史上,天安门诗歌都是罕见的文学现象。

一月八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举国上下,万分悲恸。然而“四人帮”却欣喜若狂,他们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择手段地压制和阻挠人民的悼念活动,并肆无忌惮地散布流言蜚语,继续诬陷周总理,而在这些罪恶活动的背后,他们加快了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步伐。目睹“四人帮”的倒行逆施,早就被他们破坏国民经济、摧残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罪行激怒了的中国人民,在沉默中思索,在思索中前进,终于在清明节前后采取了历史性行动。三月底,南京首先出现了反对“四人帮”、保卫周总理的大幅标语。接着,郑州、福州、西安、太原等地的人民,也冲破了“四人帮”的重重禁令,以各种方式举行悼念活动。对周总理的悼念,就是对“四人帮”的宣战。人民的这一历史性行动,在全国的心脏北京,规模最大,表现得也最为充分有力。四月五日前后,数百万群众汇集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用泪水、黑纱、白花、诗词、挽联、花圈、誓言、讲演、血书……表达对人民的好总理的刻骨铭心的哀思,怒斥和声讨“四人帮”的滔天罪行。那几天,天安门广场变成了庄严肃穆的奠堂和营垒分明的战场,久蓄在人民心中的爱与恨,象火山溶岩一样迸发出来。“四人帮”在伟大的群众运动面前,胆颤心惊,坐立不安,他们利用一切组织手段,动用所有的宣传机器,妄图扑灭人民愤怒的火焰。然而,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巧妙的斗争艺术,不断地将斗争推向高潮。在这种情况下,“四人帮”为了挽救自己的厄运,动用暴力把“四五”运动中的英雄们投入血泊之中。伟大的“四五”运动虽然受到血腥的镇压,但在这场前进与倒退、革命与反革命、光明与黑暗的生死搏斗中,人民是胜利者。人民用自己的行动乃至鲜血,迫使“四人帮”彻底暴露了他们与人民为敌的凶狠嘴脸,在更大的广度与深度上促进了全国人民的觉醒,从而为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的光辉的十月胜利,准备了最重要的群众基础,在我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彪炳千古的一页。

周扬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历史是无情的,也是富于戏剧性的。‘四人帮’篡党夺权首先从文艺战线开刀,人民则用文艺的重锤敲响了他们覆灭的丧钟。”①作为“四五”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同“四人帮”英勇斗争的日日夜夜,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张贴了成千上万首诗词。这些诗词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普普通逼的工人、学生、农民、战士、干部……他们以不可遏止的激情,在自己诗词中表达了人民对周恩来同志的深沉的爱和对“四人帮”的无比的恨。当时有一首诗歌是这样赞美这些诗词的:

纪念碑前洒诗花,诗刊不登报不发。

莫道谣文篇篇载,此是人民心底花。

(《神州正演捉鳖兵》之十)①

正因为如此,它们在亿万群众中就引起了强烈的***鸣:诵者声泪俱下,听者热泪盈眶,读者奔走相告,抄者废寝忘食。它们象一团团烈火使人民心中的爱与恨越烧越旺,象一把把利剑刺向“四人帮”的心脏,在教育群众、鼓舞群众、揭露敌人、打击敌人上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五”运动被镇压,天安门诗歌被“四人帮”诬蔑为“反动诗词”,它们的作者和诵者、抄者都遭到了残酷的迫害。然而人们并没有屈服,在“四人帮”“追查”、“销毁”的道道“命令”面前,仍然冒着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危险,把它们藏在蜡烛里,壁炉中,花盆内,土地下……使它们在“四人帮”垮台后得以重见天日。

在抄录、搜集、收藏、整理和编辑出版天安门诗歌的工作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童怀周(汉语教研室十六位同志的集体化名)和七机部五○二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革命诗抄》编辑组,贡献最大。他们顶着“四人帮”的高压,甘冒坐牢杀身的危险,搜集并分别于一九七八、一九七九年编辑、出版了《天安门诗抄》、《革命诗抄》。此外,《世界文学》编辑部《心碑》编辑组、二一一厂等单位,也先后进行过天安门诗歌的抄录、搜集、整理、编辑和出版工作。

列宁曾经这样赞誉过《国际歌》:“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①在“四五”运动中,天安门诗歌就具有这样的作用。来自各行各业以及各地的数百万人,素不相识,也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指挥,然而战斗的旗帜却那样的鲜明,意志却那样坚强,步调却那样一致,其奥秘就在于天安门诗歌中所表现的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把人们从思想感情上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

表达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热爱和对“四人帮”的切齿痛恨,是天安门诗歌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