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和解的电影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李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但由于自己的失误,在给木屋加柴火时忘记合上保护夹,三个孩子葬身火海。从那以后,李一直生活在自我惩罚中。他搬到了离家乡1小时车程的波士顿,做过水管工和倒垃圾的杂工,活得像行尸走肉。哥哥去世的消息召唤他回到家乡曼彻斯特,他很悲伤。

在哥哥乔的遗嘱中,他希望弟弟继承儿子帕特里克的抚养权,这也是出于对弟弟的深爱。他希望李能重拾对生活的希望和热情。然而故事并没有过去的大团圆结局那么美好。在处理乔葬礼的过程中,李拒绝与他人亲近,封锁了外面的生活,把自己锁在痛苦的过去里。但他并没有推卸照顾帕特里克的责任。他们有非常美好的回忆。有一次,李和他的兄弟还有帕特里克一起去钓鱼,开玩笑。

但悔恨和内疚一直折磨着他,他始终走不出来。当他的前妻向他道歉说:“我当时对你说了什么出格的话,足以送我下地狱。”当时我的心碎了,却没有意识到你的心碎了,我还很爱你。“面对前妻,就等于面对伤心的过去。虽然他还爱着前妻,但他无法面对真正的伤害,也无法再次揭开伤疤。遇到前妻后,因为情绪需要发泄,在酒吧里和人打架。包扎伤口的时候,他终于崩溃了,哭了。

最后李还是没有搬回曼彻斯特,也没有继承帕特里克的抚养权,但是他为帕特里克想了一些解决办法,让帕特里克不用搬出曼彻斯特。李是一个温柔却充满悲伤的人,这让人同情。不知道有多少年轻的李氏能与自己和解,走出伤痛。也许他的生活会这样继续下去。他会用余生赎罪,但也许他会遇到人生的另一道光。无论如何,即使不能与自己和解,生活也总要继续。活在痛苦和麻木中,也是选择生活的一种方式。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力量站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与之相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真的不算什么。

我觉得美国电影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电影可以从多个维度分析人性,不加评判地灌输价值观。美国是一个文化多元、非常尊重个人意志的国家,所以美国电影不会再把尊重个人意志和努力工作作为自我实现的唯一理念。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6的帕特里克在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时,非常的冷静和镇定。唯一让他心情荡漾的是,他希望父亲早日下葬,而不是被冻在冰冷的停尸房里。他的生活是丰富的,有教养的,有目的的,独立的。他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好孩子。最重要的是,帕特里克内心是成熟的。他是一个会搬东西的孩子。我认为只有在尊重个人意志是与人交往基础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在更高的维度上分析人性。在这方面,中国还远远落后。目前中国是一个社会仍然要求女性做出牺牲的社会,但是美国的父亲可以像朋友一样和儿子讨论“要不要我教你怎么用避孕套?”这样一个文明程度的国家,在中国留下了几条街。但要实现自己的意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当一个人想要满足自己的意志时,他必须全力以赴,并且异常坚定,没有任何借口的机会,比如“我过得不好是因为我妈希望我这样,都是我妈的错。”

好像有点跑题了。我们可以从电影的任何一个维度看到新鲜和不同的想法。这就是我喜欢电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