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打造创新体系,应对金融危机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企业怎样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是海尔一直以来在探索的课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将竞争已十分激烈的市场,带进了一个更严寒的“冬天”。

身处全球化市场的中国企业出路何在?“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作为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的海尔,在思考着怎样正确认识当前的金融危机,并系统创新,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实现持续发展。

海尔在金融危机的“冬天”里创造“春天”,实现持续发展

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提出了“海外市场要升级、中国市场要深入”的思路,即:在海外市场升级品牌高端形象,在中国市场抓住“家电下乡”机遇深入农村市场。这一思路使海尔经营业绩有了持续提升:

2008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190亿元,利润同比增长20.6%,利润增幅超过收入增幅的2倍。

2007年12月,国家启动“家电下乡”,截至目前,海尔参与“家电下乡”所取得的市场业绩在行业中遥遥。

海尔建立“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机制创新”的创新体系,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风险和机遇对每个企业都是平等的,这是外因;而能否规避风险、抓住机遇,则取决于内因,要看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创新。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需求旺盛,因此,当时的企业创新主要体现在抓住机遇、快速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目前的企业创新则应体现在打造一个创新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此,海尔集团CEO 张瑞敏认为:“企业现在的创新需要发展成一个体系。就像《基业长青》这本书中的观点所说的: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不能做‘报时人’,而要做‘造钟人’。‘造钟’就是打造一个创新体系。”

因此,海尔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创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创新,要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二是商业模式创新,要实施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三是机制创新,要建立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这三个方面的创新,形成了一个像“时钟”一样的创新体系。

产品创新: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金融危机中,企业的市场切入点到底在哪里?海尔集团CEO 张瑞敏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海尔服务的用户就是‘两老’:”老外‘和’老乡‘。’老外‘就是海外用户,’老乡‘就是国内用户。具体而言就是’海外市场要升级、中国市场要深入‘,在海外打造高端品牌形象,在国内深入社区和农村。“

在国内市场,海尔抓住“家电下乡”机遇,加速深化三、四级市场网络,针对农村消费者的特殊需求,提供“安全、可靠、实用”的解决方案:

“‘家电下乡’绝不是简单化地把在城市销售的产品卖到农村去,而是要真正满足农村用户的需求,把安全、可靠、实用的产品送给农村用户。”海尔CMI(市场创新部)中国区负责人刘斥说,谁能在“家电下乡”时先“入乡随俗”、与用户“零距离”,谁就能最快、最准确地满足用户需求。而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创新产品。

在第二轮“家电下乡”中投放市场的一款型号为215DF的海尔冰箱,在第一个月里卖出了3万多台,甚至在很多地方脱销。2007年8月,海尔冰箱中国区企划部部长蒲显开带调研人员到江苏金坛、河南商丘和四川彭州等农村地区进行调研,他们发现,除了重视价格和售后服务外,农民最担心的是不稳定的电压会损坏冰箱。“改!”海尔专门就电压问题进行技术攻关,不久,适合农村用户的215DF冰箱面世了:日耗电仅0.39千瓦时,符合国家即将推出的6A级能耗标准;有电脑显示屏,噪声小;其冰冻能力是普通冰箱的5倍多。

家电的电源线绝缘层是老鼠喜欢啃噬的材料。农村以前主要是土坯房,大老鼠能出入,现在是水泥砖瓦房,只有小老鼠才能进屋。在“家电下乡”中,海尔专门设计了能防止身长只有4厘米的小老鼠的空调防鼠网、冰箱防鼠后盖板、洗衣机防鼠底座等。海尔满足农村用户需求的 “防鼠方案”很受农民欢迎。

随后,针对农村实际,海尔又陆续推出了 “防雷击、信号弱方案”、“节能环保方案”、“特殊需求方案”、“农村信息化方案”等。在农村,洗衣机大多放在室外使用,海尔为此专门研制出抗冻、防晒塑料外壳的洗衣机;在一些奶牛场,奶牛需要饮用温水提高产奶量,但农村没有自来水,无法安装普通的热水器,为此,海尔设计了一种不需要自来水也能正常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目前在天津武清区奶牛场已经获得批量订单。

农村地区或者部分城市的用电环境不好,甚至没有接地线,容易漏电、损坏电器。海尔参与“家电下乡”的产品中,有针对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防电墙热水器,带防漏电插座的冰箱,带防水防漏电保护的洗衣机等。海尔生产的一款导线防护袋是阻燃材料,用打火机也点不着,可以很好地杜绝漏电的洗衣机,受到许多用户喜欢;针对农民买家电,买的时候要便宜,用的时候更要便宜的需求,海尔开发出3天用一度电的冰箱,比普通冷柜节能30%的冷柜,超强省电59%的节能空调。

这些能满足农村用户需求的好产品,如何送到农民手上?为此,海尔还建立了“销售到村”的营销网、“送货到门”的物流网、“服务到户”的服务网,让农民朋友切实享受到“家电下乡”的方便与实惠。目前,海尔在全国拥有6500家专卖店,2.1万个乡镇网点,把产品送到农民家门口;海尔在全国2000多个县建立了配送站,物流配送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全国的城市和乡镇,能实现24小时送到每一个家庭的门口:“家电下乡”,服务先行,海尔在全国建立了7.3万个村级联络站,4300多家售后服务中心。

在海外市场,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思路,正在升级海外网络,满足海外用户本土化的需求,提升海尔高端品牌形象:

海尔在应对这次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建立全球化的网络,进入主流渠道,才能成为主流品牌;只有成为了全球化的主流品牌,才有抗击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

目前,海尔在美洲、欧洲、南亚、中东非、亚太、东盟搭建了6个本土化的海外中心,在全球拥有28个制造基地,实现了化的当地化采购、制造、配送,加快了物流速度,缩短了资金周转周期。海尔已经进入美国前10大连锁店,进入欧洲前5大连锁店,进入日本前10大连锁店,开始在当地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

海尔建立的这一全球化运作的“营销网、物流网、资金网、信息网、人才网”,帮助海尔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本土化的用户需求,比如:

在国际主流市场的美国,海尔设计了500多升容积的大冰箱,有一个抽屉能放下一只完整的火鸡,很方便美国用户过感恩节;

在家电竞争最激烈的日本市场,海尔针对日本年轻用户所住公寓面积小的特征,设计了一种体积很小的洗衣机,叫做“个人洗衣间”,销量持续上升;

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巴基斯坦家庭人口有的多达30人左右,他们穿的伊斯兰教大袍子,小洗衣机很难洗干净;海尔专门为巴基斯坦用户设计了一种能洗32件大袍子的大容量洗衣机,深受欢迎。

海尔全球化的网络提升了企业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2008年海尔在海外市场的总体业绩增加了8%,其中“海外生产、海外销售”这一部分的增长超过了20%.

商业模式创新:实施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企业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为:库存、应收账款。

这时,海尔提出了一个看似两难的挑战:既要零库存,还要高增长。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冬天’,就是两条:丰衣和足食。‘食物’就是订单,‘衣服’就是现金流。没有订单就等于没有‘食物’,不饿死也会饿晕;有了产品却不能迅速变现,成为库存,没有了现金流,等于没有‘衣服’,还是要冻死。”

怎么保证不产生库存和应收账款?本质还在于企业生产的产品是不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位置已经改变了:过去是企业说了算,现在是用户说了算。企业要抓住的就是两个字:速度,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用户最快的服务,谁就能赢。

因此,海尔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商业模式。

海尔自1998年开始流程再造以来,就一直致力于流程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中国市场实行“现款现货”。2007年海尔启动信息化再造以来,进一步积极探索“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取消仓库,真单直发,将市场开发、产品研发、供应链形成一个从用户需求到用户满足的端到端流程,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2008年7月以来,海尔提出防止“两多两少”,即:防止库存多、应收多、利润少、现金少。目前,海尔的库存下降到了5天,是中国工业企业平均库存天数的十分之一。

机制创新:建立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

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源于充满活力的组织和充满激情的人。与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国际化大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在技术、资本、全球网络建设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惟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超越的。正如加里。哈默教授在《管理大未来》中倡导的:“那些期望获得长期、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企业,更应该关注管理创新”。为此,海尔一直在探索建立能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的人单合一“自主经营体”机制。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海尔探索的“自主经营体”在应对外部市场竞争中已经初步显示其作用。例如:在海尔手机部门有一个专门为印度大客户成立的经营体,将原来分散的、割裂的部门在同一目标下成立一个***同的团队,为当地的用户创造有价值的手机,2008年仅向印度市场出口就翻了一番多,达到近400万台的CDMA手机。

2008年海尔手机销售收入增长了89%.海尔还将同样的模式推广到日本等市场,在日本经济衰退之时,海尔抓住日元升值的时机,反而逆势上升,获取了超过2008年销售总量25%的定单。

海尔通过建立“产品、商业模式、机制”创新体系,提升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当前的金融危机中,海尔虽然也面临着全球市场的压力,但保持着持续发展:2008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220亿元,同比增长8%;利润同比增长20.6%.

海尔实施战略转型,加快从“制造商”转变为“服务商”

“竞争战略之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一书中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发展,通常有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话:“履霜,坚冰至”。霜不是冰,但落霜之后必将有坚冰的到来。如果企业等到金融危机到来之后再想应对之策,则不可能生存。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来自欧美的定单,但大多仍停留在生产要素驱动阶段,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和廉价资源生存如果不加快提升竞争力,将无法应对随时都会到来的下一次危机。

海尔认为:只有加快从“制造商”转型为“服务商”,才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与发展。因此,海尔提出并推进战略转型,转型的目标是:成为“时代,永续发展,有第一竞争力的美好住居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