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松树会的姬十三QQ多少?或者其他的联系方式。急!谢谢

姬十三 姬十三

复旦大学 神经生物学,博士

2001年09月 - 2007年07月 (5年10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生物学系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专业,学士

1996年09月 - 2001年07月 (4年10个月)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中学

1990年09月 - 1996年07月 (5年10个月)

出生:1977

出生地:浙江舟山

专业:神经科学

职业:科学自由撰稿人

身份:松鼠会的倡导者兼热情参与者

观点:科学一定要“普”么?

姬十三的书桌上放着一小盒名片,片子的显眼位置印了个光头,做闭目养神状,有未来战士的范儿。锃光的头皮上打着黑线格子,标着大脑分区。

“光头是颅相学的模型,这是有次在上海的渡口书店做讲座时用的招贴画,喜欢,就拿来放在了名片上”。

名片右边写着两行孤单的字——姬十三、科学作家。

2007 年 秋天,姬十三从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拿到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学习与记忆的神经机制,毕业后他却选择了一份类似待业状态的职业——自由撰稿人,没有 固定单位提供稳定感,写有关科技的稿件,投给媒体,卖文为生。多年专业的训练会在聚餐的饭桌上“偶露峥嵘”——到了西餐馆,朋友甲照例要一份炸薯条,坐在 一旁的姬十三便开始他的碎碎念:“植物油含的是不饱和脂肪酸,听起来很健康吧,可是如果用来煎炸,温度一高,不饱和脂肪酸很容易变成危害很大的反式脂肪 酸。所以不能吃拿植物油炸的东西。”

他喜欢上了《科学美国人》上史蒂夫? 米尔斯基(Steve Mirsky) 写的专栏,跟《环球科学》的编辑主动请缨,作米尔斯基“反重力思考”专栏的固定译者,“我来翻译这个专栏吧,我爱这个家伙。” 就这样进入了杂志撰稿人的圈子。“像电影,音乐,体育,政治?都 有很多人写评论,也有很多人看。我就挺不服气的,为什么科学没多少人写,没多少人看?所以,我也想试试,能不能把科学评论、报道写得像那些领域的文章一样 好看、有意思。”每次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他便要开始展示天蝎座冷静外表下的另一面——“烈日下,你徐徐抬起头,深情注视太阳的方向,有可能,一个喷嚏的 欲望就会从心底冒出来,不可遏制地造成事实?打喷嚏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娇嫩的鼻腔受到刺激,一个激烈的喷嚏就发生了?”他把这称为“温情脉脉”的说明文。“传统的科普文章直白得像个裸女,”而他,姬十三,“要给这些裸女穿上漂亮的时装。”

2007 年11 月,由姬十三倡议发起,一批年轻的科学写作者们组织了一个供科学作者、译者、编辑和记者交流的小平台。“名字是大家一起想的。有人说科学像坚果,外壳坚硬,内里醇美。我们做科普,就是为大众剥开坚果的硬壳儿。先开始说叫胡桃夹子会吧,这有点儿拗口,最后就定成松鼠会了。”

松鼠会的成员里,包括出道很早的资深作者,比如邢立达、黄永明、张旭,更多的是对这个行当很有兴趣的年轻人

所 谓科学之美,姬十三觉得,“科学如此有效地引发了我们的无限遐想,所以它是美的。当然,要展现科学之美,要靠文字之美,这就是松鼠会成立的初衷——大家互 相学习、交流如何用文字传播科学之美。”松鼠会成立后,他们曾专门为《读品》作了一期松鼠荐书,向文化圈的人推荐与科学相关的书目。

新知客:怎么想到要组织松鼠会?

姬十三:其 实说我是松鼠会的组织者也不大恰当,我只是个发起人。当时我认识的这方面人很多,就作为一个联络人,让大家互相认识吧。这个领域很小众,大家也许会觉得孤 单。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想交流的人。培养新人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我们想让理科青年们看到,除了做研究之外,还有另一种选择。

新知客:科学也能好玩起来?你怎么看科普?

姬十三:其实我个人不怎么喜欢用“科普”这个词描述我正在做的这件事情。关于科学的文章一定要“普”吗?或者说,非要看完了能学到什么东西吗?我想也不是一定的。

关于科学的文章,只要是在科学的主题下,可以任由作者来发挥,能让读者看得津津有味,觉得“咦,原来科学也是个好玩的事儿”,也许就达到传播科学之美的目的了。科学提供很多有用的知识,也提供很多无用却很可爱的事实。

新知客:你的科普是写给哪些人看的?

姬十三:我 觉得科学类文章的读者可以分为两群,一群是那些科学爱好者,不用你怎么鼓动,他们就会去关注科学,找科普读物看。另一类是平时可能不会刻意地去关注科学类 东西的人,除非你把科学穿上花衣裳,打扮齐整,推到他们面前,他们才会看上一眼。我的有些文章就是写给后一种人看的,希望他们看过之后会觉得“哇,原来科 学还挺有意思的”,从而有可能不排斥,进而接触这个圈子。

从这个意义上,我的目标读者不是科学领域的研究者或资深科学爱好者,而是另外的相当一部分人,他们不想了解具体的技术原理,只想得到直观的印象,想知道怎样去感知宇宙,想知道最前沿的记忆理论是怎样,想知道家门口的鸟儿是怎么生活的

新知客:正统科普的爱好者好像更喜欢严谨的文章?

姬十三:反对者和反对意见当然是有的,但反对的声音不是很大。不过,我私下里觉得,大概那些正统人士觉得不屑于评价我吧。(笑)

其实,我最开始写的时候也有一个考虑,正统的科普已经有很多人在写了,不需要我再添砖加瓦了,我更想尝试一些变化。

当然,我也尽力做些平衡,踏踏实实的正统科普文章我也在写,最近就在帮北京理工出版社写一本脑科学方面的科普书。那是本比较正统、有深度的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