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怎么迁徒?

迁徒是多数鸟类遵循的一项季节性习性。每年一到秋天,各种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带着幼鸟成群结队地飞往南方过冬,第二年春天再返回北方产卵育雏。鸟类的这种由于季节周期性的更替而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所进行的一年两奔的移居现象,称为迁徙。

根据迁徙的性质,可把鸟类分成留鸟和候鸟。留鸟是终年栖居在繁殖地区而不迁徙的鸟类,如麻雀、喜鹊等;候鸟是随着天气冷暖的变化,沿着固定的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移居的鸟类。对一个地区来说,将夏季迁来繁殖,秋季飞到南方越冬的鸟类称为夏候鸟;将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称为冬候鸟;将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在南方越冬,只在春秋两季南北往来迁徙路过本地的鸟类称为旅鸟。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南北气候差别很大,有些鸟类在我国北方是夏候鸟,在南方则是冬候鸟,故候鸟划分随地区而不同,并非南、北都适应。

候鸟迁徒的距离有长有短,短的如我国的白鹭、白枕鹤,春、夏在我国东北栖息繁殖,秋末季则飞渡日本南部去越冬。有的则需飞行很远的路程,要越过高山,飞越重洋,如在我国东北繁殖的红脚隼,迁徙时经过辽宁、山东、江苏、福建,再飞越印度洋,一直飞到非洲东部或南部越冬。有人在北美的海岸给一只尚未学会飞的北极燕鸥套环,结果90天后这只鸟在14500公里外的非洲东南部被捕。另一只在俄罗斯北极海岸被套环的海鸥竟在澳洲再度被擒,至少飞了22500公里。

鸟类迁徙时飞行的高度,一般情况下,不超过1千米,顺风时飞得高些,逆风时飞得低一些。雷达观测雀形目鸟类夜间迁徙高度多数在500米左右,小鸟只在100余米左右。迁徙的速度通常为60公里左右,快的可达80公里,慢的也要超过40公里,夜间比白天快。在春季北返时的迁飞速度比秋季快,而且多数为雄鸟最先达到繁殖地。迁徙时一般白天不飞行,只作休息,于日落后半小时至1小时开始进行彻夜迁飞,在午夜前达到高峰。它们多半会选择晴天飞行,阴雨天休息,但也不绝对。飞行距离较短的鸟类一天的飞行不超过100公里,长距离飞行的鸟类日行程为150~200公里,中途遇到食物丰富的地方,要停下来休息。多数鸟类都沿着海岸和内陆河流迁徙。

无论鸟类迁徒的距离有多远,它们的飞行路线始终不变,更不会弄错方向。关于鸟类的空间定向和导航问题,有人提出鸟类能根据地球的磁场定向,近些年来有人提出鸟类可以根据太阳和星辰的位置定向。这些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令人完全信服,需要人们利用高科技继续进行研究。

对鸟类迁徙的研究,最常用的是环志法。即用有编号和套环机构地址的铝合金环套在捕到的活鸟脚上,经测量登记后将鸟释放,当这些鸟再度被捕或射杀时,请获鸟者将该环取下寄给套环机构,用以比较两次捕捉的时间和地点。虽然环志回收率不是很高,但也能从有限的环志上得到许多有用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