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五常贯穿于中国伦理的发展中那么五常指的是什么?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

“五常”是出自儒家思想的理念,分别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指代的是仁人、仁爱;“义”指代的是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礼”指代的是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智”指代的是明智、智慧、机智;“信”指代的是诚信、信任。

详细介绍: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义”字是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规范之一。“义”的本义是指合宜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合宜的判断标准是社会公认的准则,“义”的繁体字为“义”,在造字上含有群我关系的因素,也就是说令自己的言行符合群体的规范要求者乃称之为“义”。

概而言之,“义”体现着一种超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范畴。孔子曾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并且有“义然后取”、“见得思义”、“见义勇为”等关于“义”的行为要求,孔子是将“义”作为自身取舍的准则来看待的,如有所取,必当符合义的要求而后可;若有所求,亦当首先思考是否符合义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