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调整胃肠止泻通便类 天枢—足三里
单穴功用
天枢,又名长溪、长鸡、长谷、谷门、循际、循元、补元、大肠募、长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发。天枢之枢,是指枢纽而言。《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中,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以谓也。"明·马莳注云:"气交者,天地二气之交接,以人之身半天枢为界。"《难经·三十难》载:"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滑寿注云:"在脐旁天枢穴。"本穴位居天地二气之间,为人气所从,通于中焦,有斡旋上下、职司升降之功,为天地之气(中、下焦之气)升降出入的枢纽,故名天枢。本穴具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扶土化湿之功。用于治疗呕吐、食不下、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绕脐痛、腹胀、肠鸣、水肿、月经不调、闭经、产后腹痛、高血压病、小儿消化不良。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下虚三里、鬼邪。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1英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胫骨外侧,两筋之间宛宛中,故名足三里。该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它既能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利水消肿,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伤食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腐食臭、胸膈胀饱、大便不调、小便不畅、水肿、泻泄、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用于治疗咳嗽痰喘诸症;还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用于治疗下肢痿痹、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胃气不足、脏气虚惫、小儿疳积、胃不和则卧不安诸症。
伍用功能
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又是足阳明胃经经气所发,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整肠通便、扶土化湿之功;
足三里为足阳明经气所入,既是本经合穴,又是本腑下合穴,按"合治内腑"之理,它有健脾和胃、化积导滞、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之力。
天枢以疏泻为主;足三里以补中为要。二穴伍用,一补一泻,一肠一胃,调和气机,和胃整肠,传导功能即可恢复正常。
主治
1.便秘,证属肠胃不和、气机不畅、传导功能失调者。
2.急、慢性泄泻。
3.痢疾。
操作法
天枢:仰卧,于脐中旁开2寸处取穴。直刺0.5 1寸。
足三里:①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缘1横指处取穴;②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③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盖,示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是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天枢—足三里伍用,为吕老之经验,以治大肠病症为主,不论是急性病证,还是慢性病证均堪选用。治急性病证,针刺多用泻法;治疗慢性病证,针刺多用先泻后补,或用补法;若属热证,只针不灸;若属寒证,针灸并用,或重用灸法,针刺留针时间长。治急性泄泻,急性痢疾时,根据病情适当加减,如热重、发热39 以上者,加曲池、大椎,或加合谷、内庭;湿重加阴陵泉、三阴交;寒重加神阙(只灸不针)、气海(针灸并用);里急后重加大肠俞、长强。
另外,为什么同一组"对穴"能够治疗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病证呢?从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穴位,对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天枢穴有止泻作用;相反,大便秘结时,针刺天枢穴又有通便作用。这就是本组"对穴"既治泄泻,又治便秘的道理所在。
有人运用电针,取足三里、天枢为主穴治疗急性肠胃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菌痢、胆道蛔虫症、胆绞痛、急性肠梗阻、胃肠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过敏性腹痛206例,均有良效,总有效率95.63%。实践证明针治腹痛确有明显的消炎、杀菌、解毒、抗过敏、解痉止痛,调节脏腑功能,促进代谢,增强抗体等局部和整体性的均衡作用。并观察到电针可显著地增强针感效应,能获得明显的扩散传导针感,刺激加强,气至迅速,直达病所,消炎止痛,能以持续而强烈的针感刺激迅速地缓解腹痛,速效者,点到痛止,立竿见影。其次还观察到就诊的迟早,病情的轻重与疗效相关,提示及早诊断治疗的重要性。
腹痛案例
王某,男,40岁,工人。1981年初诊。
主诉:腹痛1天。
病史:昨日过食酒肉,遂有恶心、呕吐,腹痛不已,呼叫不停。
查体:面色青灰,几近休克,气急喊叫,胃脘胀痛,拒按。
诊断:食积腹痛(急性胃炎)。
治则:舒调胃肠气机,消食化滞止痛。
处方:天枢、足三里。
操作法:速刺进针,强刺激10分钟,诸症稍减,随后留针入院,加内庭、中脘、内关,通电针30分钟,痛、吐俱止,面色、呼吸均转正常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