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电影运动大起大落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

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一般指七七事变爆发前1932到1937这五六年的时期。

左翼运动兴起的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东北三省,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偷袭上海。这些事件对上海当地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于是,民众一改原来对鸳鸯蝴蝶派等电影的喜爱,要求爱国电影。“二八事件”后,对人们的心态影响很大,所以这类“鸳鸯蝴蝶派”电影的销量受到很大影响。当时,上海是中国电影的主要生产基地,因此观众对电影偏好的变化使得电影制作人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拍摄风格。

中国* * *制作方此时也加强了对电影的关注,因为电影是一种强有力的宣传手段,他们有计划地影响电影的创作,这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从编剧到影响和改造电影,文艺工作者以编剧的身份加入电影创作。

其次,通过各种组织的努力,改造电影创作的工作队伍,壮大左翼创作的力量。

第三,有目的、大力引进苏联主导的外国电影的经验。

第四,积极开展电影理论和批评工作,通过电影评论影响和引导电影的创作和欣赏。

在严峻的政治压力下,左翼电影也成为了一种动力,迫使电影人使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条“路”中,他们能感受到强烈的抗日情绪,但自始至终看不到任何抗日字眼,只用“敌人”来代替。这是因为他们无法在当时的时空环境下正面表达自己的抗日情怀,所以电影人不得不用这个比喻来宣泄这样的情怀。

中国的左翼电影运动是从1932开始的。它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延伸和发展,是由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翼作家联盟”,延伸到电影界。这些作家表达了他们对电影问题的关注。

夏衍等左翼知识分子开始直接参与电影编剧,对电影产生了直接影响。此外,他们还在当时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影评,对当时的电影工业产生了具体的行动,左翼电影在1933达到顶峰。

20世纪30年代,电影从简单的视频媒体转变为综合视听媒体。这首《路》在重要的部分配了音,主题曲也是专门为这部电影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