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未来: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温暖。

因为红海行动关注了殷放,自然也关注了这部片子。穿越未来入选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个关注”单元,5月17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放映。上映当天就马上去看了,因为怕没有后续片子。整个电影院只有四个人,没有声音,也让观影体验更好。

电影的节奏很慢,慢到你可以用手机玩十五分钟而不漏掉任何情节。人生最难过的地方也在这里。最折磨人的可能不是突如其来的打击,而是一连串永无止境的磨难。它们相互交织,慢慢地、悄悄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侵入每一寸骨血,与你的生活融为一体。你无法摆脱它。影片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在我看来是压抑的克制,克制的悲伤,克制的爱。

这部电影聚焦于城市里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姚婷的父母20多年前从甘肃来到深圳工作。他们好不容易攒下钱在深圳买了房子,但是女儿生病了,他们在城市定居的梦想落空了,因为经济不景气,他们被工厂裁员了。最后,他们不得不拖着病魔回到陌生的家乡。土地被回收了,农活不熟,也不可能告诉家里的几代亲戚。但即便如此,因为“生活成本低”的绝对优势,他们还是坚定地留在了甘肃老家。新民的父亲呢?为了找媳妇,他来到了深圳。去世前,他给儿子留下了买房的钱,希望他能在这个城市定居,但新民却选择用这笔钱在深圳为父亲买了一块墓地。“所以,我爸也是深圳人。”在老乡眼里,他们是喝着城市水长大的城里人,但对于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城市来说,他们是经济下滑的受害者。我想把我的家乡变成我的家乡,但最后我的家乡变成了我的家乡。

和他们的父辈相比,姚婷和新民对他们的家乡更加陌生。只是回去办身份证的地方。他们在城市里游荡,却在城市边缘徘徊,充当着“工蚁”的角色。

姚婷渴望在城里为她的父母建立一个家,所以她只能努力攒够买房子的钱。最后她选择了药检这条高风险高回报的路,却拖垮了她本已虚弱的身体。生活真的一次次把她推向深渊。

新民想创业,于是用自己的方式积累了第一桶金。其中一些方式是不可接受的,令人作呕。但在我看来,新民不是坏人,他心里有自己的原则。影片中有一个场景,他非常生气,对经常尝试毒品的人说:“你怎么又来了?能吃得好吗?”新民是个接地气的人。他真的,真的很坏,真的很好。

两个孤独的灵魂,被网络联系在一起。他们是怎么联系上的,片方没有说明。姚婷从不通过新民的好友请求,而是以短信的形式与陌生人聊天。“成为朋友,很多话不能说。很多藏在心里的话不能对亲人朋友说,只能对屏幕另一端不认识的陌生人说。正是因为你我没有交集,我才不怕被窥探到内心最隐秘的焦虑、恐惧和孤独。新民是真心关心这个网友的,他会对她说:“不要尝试毒品,尝试毒品是有风险的。"他渴望见到这个女孩。"特别想认识你,一个素未谋面却让我觉得有点心动的女生。"

?他们终究会认识的。戏剧需要冲突。前一秒,这个女孩还在告诉她的心不要尝试药物,下一秒,她通过自己的介绍发现,这个频繁尝试药物的女孩就是内心的白月光。新民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只好狼狈地把女主人赶出了医院。

新民从未离开生病的姚婷,但他从未说过“我爱你”。他带着姚婷送给她的玉佩一起为她工作,以节省医疗费用。“新民爱姚婷吗?”说实话,我在片尾也有这个疑问。尹老师在一次路演中解释道,“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被需要,有机会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幸福。”对于新民来说,姚婷是不同的。彼此欣赏,同为陌生人,是孤独日子里的温暖慰藉,也正是因为药检事件,让他成为了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命中注定,他们救不了自己也救不了别人,只能抱团取暖。他们想要的未来没能实现,于是坐火车回家,告别了期待的未来。

电影的缺点真的很明显。主线前松后紧,支线有头无尾,面太宽,里子不够深。但我不是影评人,也不可能是影评人。我只是一个真正的观众。电影感动我是因为* * *。姚婷打电话给她的家人抑制她的眼泪,我有;我也有过担心家人出事却不能回家的焦虑;我更渴望在异乡立足。这些感同身受,让我忍不住被这部电影感动。“卖萌苦逼”成了很多人攻击这部电影的理由。但在我眼里,这些都是真实的存在。生长在农村,我真的见过太多的姚婷父母和姚婷新民。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外谋生,成为喝着城市水长大的城市人。有的也可以算是回乡,在城市打拼,再回到农村养老;当然也有“在外面混不容易,在农村更好”而碰壁的。不管是什么样的结局,他们都停在了这座城市,逗留期间发生的故事也只是匆匆用几句话概括,不想多说。电影只是把这些话三言两语的摆出来,摊在大家面前,而看你是看到残忍还是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