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视弹出地震预警

地震预警不等于预报,国内暂无法实现地震预报

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已经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但地震预报是国际上公认难题,国内目前还无法实现。

在本次地震中,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在本次地震发生后发布了预警信息。“给宜宾市提前10秒预警,给乐山提前43秒预警,给成都提前61秒预警。”

据介绍,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凉山州、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云南省昭通市等212所学校提前0秒-57秒发出预警。记者发现,去年12月16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也发生了5.7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时隔半年,宜宾市长宁县再次发生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研究员晏锐介绍,长宁县地理位置不处于大的地震带上,但也在地震带附近。

目前,国内已经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但地震预报是国际上公认难题,国内目前还无法实现。“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有着本质差别。”晏锐介绍,地震预警是指震中正发生地震但还没有对其周边区域造成破坏前,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在监测到地震后,赶在地震波到来之前,给目标区域提前几秒到几十秒进行预警。预警提前的时间和目标区域与震中的距离有关,离震源越远,能够提前的时间越多。

地震预警系统研发者 汶川震后找亲友筹百万做这事

跑赢宜宾地震的预警系统刷屏网络,而这一系统的研发者也随之走进大众的视野。他就是四川省地震预警重点实验室主任、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2008年回国至今,王暾一直在致力于和地震波“赛跑”。

地震预警系统的研发在2008年就开始了。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时,王暾正在奥地利科学院从事理论物理博士后研究工作。学霸王暾曾先后取得浙江大学工学学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力学博士、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的学位,他原本的目标是做大学教授。但在看到汶川地震造成的伤亡场景后,出生于四川的王暾萌生了研发地震预警系统的想法。

汶川地震后不到一周,王暾带着从亲友处筹集的300万元,到成都开始了地震预警科研。地震预警靠的就是时间差。地震预警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发生后地震波传播速度比电波慢的特点,在地震发生后迅速收集震中信号,在地震波到达破坏地区前发出预警。王暾带领团队利用这一原理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2010年底,王暾带领团队完成了地震预警系统的雏形,并把仪器部署在汶川地震余震区进行实验。2011年,国内首次实现手机短信接收地震预警信息,证实该技术基本成功。2012年,汶川电视台开通了国内首个电视预警功能,在地震波到来前,电视会自动跳出弹窗并开始倒计时。

2013年2月云南巧家4.9级地震发生后,王暾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实现成功预警,这是国内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成功预警。同年4月20日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再次成功预警。

此次宜宾地震,系统还绘制了烈度速报图,供政府、应急部门应急救灾决策。地震发生时,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减灾中心、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应急指挥大厅)、四川省减灾中心、四川省消防总队等安装的应急型地震预警专用终端提前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及时辅助应急。

预警时间为3秒时 可减少伤亡14%

初步统计表明,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凉山州、德阳市、成都市、眉山市、资阳市、雅安市等市的学校发出预警,成都市的180个学校、110个社区收到预警,宜宾市、乐山市、成都市13个区县等开通了广电和互联网电视地震预警的区域发出电视地震预警提示。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宜宾市、四川省雅安市等3个县的4个农村场镇提前7秒-65秒发出预警。“不要小看这几秒到几十秒的时间,”王暾说,研究表明,预警时间为3秒时,可减少伤亡14%,时间为10秒时,减少伤亡39%,时间为20秒时,减少63%。汶川地震时,如果有预警,可以给北川31秒预警时间,青川55秒预警时间。若有这些预警,可以减少死亡2至3万人,即可以减少30%的人员的死亡。

成都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合作,在60个社区全面启用地震预警“大喇叭”,占成都高新区社区总数的80%。楼顶建有地震预警“大喇叭”的社区,将在地震波及社区前,通过广播提前预警,从而保障社区民众安全、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还将通过手机短信、电视等途径向社区居民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多途径、广覆盖的地震预警服务。

目前,公众第一时间得到预警消息的主要渠道有:通过广播、电视;在智能手机中安装“地震预警”App,或者安装具有地震预警功能的App;地震预警专用接收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