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表达依然
1. 却,仍然,还在古文一般怎么表达
“却”可表达成“而”、“但”,“仍然”可表达为“仍”、“如故”,“还在”可表达为“依旧”。
1、而
例句《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翻译:青从蓝色中提取却比蓝更青。
2、但
例句三国曹丕《与吴质书》: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
翻译:公子文风洒脱奔放,但是还不够刚劲有力罢了。
3、仍
例句《汉书·武帝纪》:今大将军仍复克获。
翻译:现在大将军仍然重新获胜。
4、如故
例句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
翻译怀王后悔了,赦免了张仪,仍然跟以前一样以厚礼待他。
5、依旧
例句《南史·梁昭明太子统传》:“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时年幼,依旧居内。”
翻译:天监元年十一月,立为皇太子,年纪还小, 住的跟往常一样。
2. 依然这个词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一般做两个解释,第一种解释现在还常用!
1、副词。照往常,依旧。
唐·曹唐《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诗:“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明 赵震元《为袁石■(袁可立子)复开封太府》:“某谬承简命,叱御故乡,虽父老依然孰风俗于一二。”
2、形容思念、依恋的情态。
南朝·梁·江淹《别赋》:“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唐·高适《遇冲和先生》诗:“拊背念离别,依然出户庭。”
宋·欧阳修《和对雪忆梅花》诗:“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
《晋书·华廙传》:“帝后又登 陵云台 ,望见廙苜蓿园,阡陌甚整,依然感旧。”
3. 文言文怎么翻译“依然”“依旧”依然、依旧本身可用在文言文中;
同时还有其他同义词可以用犹,犹自。
依然,读音:yī rán
依旧,读音:yī jiù
释义:
1. 依旧。《大戴礼记·盛德》:“故今之人称五帝三王者,依然若犹存者,其法诚德,其德诚厚。” 唐 曹唐 《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诗:“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三:“揭帐看时,月光朦胧,禅椅之上,依然有个人坐着不动。” 艾青 《鱼化石》诗:“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2. 形容思念、依恋的情态。《晋书·华廙传》:“帝后又登 陵云台 ,望见 廙 苜蓿园,阡陌甚整,依然感旧。”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唐 高适 《遇冲和先生》诗:“拊背念离别,依然出户庭。” 宋 欧阳修 《和对雪忆梅花》诗:“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
例句:
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资治通鉴·唐纪》:使击柝如故。
4. 古文上哪个字是“依然,仍然”的意思依然 yī rán
义项一:副词。照往常,依旧。
唐·曹唐《刘阮再到天台不复见仙子》诗:“桃花流水依然在,不见当时劝酒人。”
艾青《鱼化石》诗:“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义项二:形容思念、依恋的情态。
南朝·梁·江淹《别赋》:“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唐·高适《遇冲和先生》诗:“拊背念离别,依然出户庭。”
宋·欧阳修《和对雪忆梅花》诗:“惟有寒梅旧所识,异乡每见心依然。”
5. 文言文的魅力到底是什么呢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2.文言文是知识.对,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诗词都属于“文言”一类,它们在生活中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只是在语言形态上,之乎者也离开了口头,成为文字之后,显然它对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扩展,有了确实的规范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应用,也在它能唤醒含混的词源与典故.可以说,前途看好. “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