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禹平的人物生平
邓禹平的父亲邓多三(又名:邓明生),在刘湘集团军部所在地重庆任高级军官,官至团长。其母是秋林驿谢氏,喜爱音乐,擅长乐器。少时的邓禹平与哥哥邓本立(又名:邓根石)居住在今三元镇三清村1组的家里,在邓家祠堂读了私塾。童年,邓禹平最喜爱的“玩具”就是妈妈从重庆购买回来的二胡、古筝、月琴,让邓禹平从小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为他的妈妈在生“三妹”时母女难产而死。族里的人为此都很关照禹平,从不说他不好。邓禹平依靠哥哥和邻里乡亲慢慢地成长,后来在三台中学读书,读书期间还获得过“品学兼优”的匾额,名扬乡里。
1923年11月30日邓禹平出生于四川省三台县奎木乡邓家沟(今三台三元镇三清村1组)。 1949年,《阿里山的姑娘》电影还未拍完,海峡两岸局势紧张起来,剧组成员都想返回大陆,但机票不够,邓禹平没法返乡。
此时,邓禹平疯狂地思念着家乡,思念着家乡的爱人白玫。那时,唯有诗歌帮他缓解痛苦。那一首首语言简炼,意蕴丰富,承载着邓禹平炽热深情的诗歌,一经问世,好评如潮。不少诗作被谱曲,录制成唱片流行海内外。1981年,邓禹平获得了台湾诗歌最高奖——金鼎奖。 数年之后,邓禹平的同学联系上了白玫,历经许多坎坷的白玫一直在等着邓禹平回来,终身未嫁。得知身处台湾的男友邓禹平已生命垂危,白玫坐在钢琴前,含泪弹唱邓禹平作词的《阿里山的姑娘》,并将其录入磁带转交给邓禹平。1983年中风瘫痪。
邓禹平在台湾一直穷困潦倒,曾经一个星期有6天都住在《阿里山的姑娘》首唱者张茜茜家中。但他还是坚持写诗歌,1981年还获台湾诗词最高奖金鼎奖。
1985年病逝于新店到乌来之间的颐苑,12月21日子时邓禹平在台湾乌来颐园去世,终年63岁。不久,白玫也病逝在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