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过完年后的一个月叫正月?

正月

2005-2-2 16:05:58

正月,又称陬月、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而正月初一,就是我们说的“春节”,被称为“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古称“三朝”,即“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又称作“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日之元”。从殷商起,就将月圆缺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子时算起,谓之“元旦”或“元日”。自从司马迁创造了《太阳历》,即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当然,现在提起“元旦”都很自然地想到公历的一月一日,这是民国以后的事。咱老北京把正月初一称作“大年初一”或“大年禧”,“大”是热闹的意思,也就是这一天要过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

这天一大早,亲朋好友就开始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或年幼者给年长者拜年,都要三叩首,而一般平辈儿的朋友邻居之间则是拱手作揖,互相说一些“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之类的吉利话。

大年初一,全城所有的店铺都关门停业,可戏园子却要在这一天举行开台仪式。在三通鼓后,戏班儿的管事把“万事亨通,开市大吉”的横幅交给戏园子的堂头,堂头给过赏钱后,高喊一声“开戏喽”,新一年的第一场戏就正式开演了。

逛庙会也是老北京人过年的一大讲究,初一这天,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崇文门外南药王庙、西直门内崇元观、西便门外白云观、前门瓮城里的关帝庙……二十几个庙会都敞开山门。北京城可热闹了,赶庙会的小轿儿、四轮马车、小毛驴等等都做了节日的装饰,无论是车轿上坐的,还是地下走的,人人喜形于色,真是“红男挎绿女,糖串伴风车”。民间花会的中幡、杠箱、大鼓、舞狮、高跷、秧歌等等在大街上边走边练,路上被挤得水泄不通。

在民间还流传着:“初一东岳庙,十五逛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的民谣,这意味着正月的老北京还有好多热闹呢。就说正月十五吧,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叫“上元节”、“灯节”,也是春节后又一全民性的盛大节日。这一天的夜晚,各色花灯悬挂街头,招来很多游人。长篇小说《李自成》中就描写过崇祯年间北京城内元宵灯会的盛况:“西从东安门起,东到现在的灯市口大街的东口上,约摸二里长,几条街全是灯市。”“晚上,店铺关门,通夜赏灯,放焰火。沿着以灯市口大街为中心的东西长街,两边尽是彩楼,南北相向,朱门绣户,画栋雕梁。”灯会上还有民间花会表演舞狮子、踩高跷、耍中幡、跑旱船。还有燃放各种花炮、焰火的。《燕京岁时记》记载当年灯会的盛况是“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正月十五吃元宵是我们都知道的习俗,意在祝福全家人团圆和睦。而十六的“走桥”、“摸钉”已随人们观念的转变而淡忘了,只能在史书中找到“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俗传曰走桥。又竞往正阳门中洞摸门钉,谶宜男也。”的记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