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培训才是教师满意,有品位的培训

随着教师培训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培、市培、区培以及校本培训的次数、人数不断增多,一种“厌培”现象随之产生,表现出教师缺乏参加培训的内驱力,不想、不愿、不乐于参加培训,甚至逃避培训。反思其现象的背后,我们认为,现在的教师培训存在培训课程理想化,“好听不中用”;培训师资学术化,“能上天下不了地”;培训形式单一化,调动不起参训者的学习主动性;培训反馈延时化,起不到评价促进质量提高的作用。怎样使教师培训更具魅力与实效?为此,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在业已开展的“教师行动研修”的基础上,实施“研训合一”,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成人学习的心理规律,丰富研训课程,精选研训师资,创新研训方式,活用反馈机制,开展“浇根式改善型”的教师研训新模式。

“三贴近”:重培训愿景的指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平台在课堂,主要方式是上课,所以,他们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适切融合。教师培训,只有贴近学校,才能突出“以校为本”的问题意识,增强教师培训的现实性;只有贴近课堂,才能凸现“以教为本”的专业意识,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只有贴近教师心灵,才能彰显“以师为本”的发展意识,增强教师培训的发展性。

“三为主”:重培训课程的选择。在培训课程的选择上,要充分理解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真实需求,就必须很好地贯彻“三为主”的思想。即:构建以更新教育理念,追求教育智慧为主的“创造型”课程;二是深化以提高教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体验型”课程;提倡以读书反思、课题研究、经验提炼为主的“反思型”课程。

“三结合”:重培训方式的创新。从“问题+课例”的基本培训方式出发,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式、课例研讨式、协作互动式、课题引领式、展示辐射式等多种培训方式,很好地实现了“三个结合”。即“圈养”、集中培养与“放养”、自主发展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关注个性发展与追求阶段发展相结合。从而,使每一位参培教师都能在解决“真问题”中得到“真发展”。

“三服务”:重培训价值的实现。即为教育服务,充分发挥先进教育理念的引领作用,帮助教师转变陈旧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为教学服务,以教师专业标准为重要依据,致力于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着力解决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和矛盾;为教师服务,以有内涵、有意义的“动态”呈现培训内容和方式,在培训者和培训对象之间建立起双向交流、相互对话和积极互动的关系,关注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

做“浇根式改善型”的教师研训

开宗明义,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朱福荣院长对“浇根式改善型”进行了阐释:“浇根式”是指在教师培训中,实施教师专业情意与学科素养的行为“浇根”,即:浇专业情意之根、人文情怀之根、学科文化之根、教育思想之根;“改善型”是指在教师培训中,全面推进“依托课例、对话课堂、研究课题”的“三课行动”,致力于以教师个体知识、能力的提升,精神、心智的全面提振,达成教师的“行为改善”。

学院认为,做“浇根式改善型”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机构须实现“三转”:从“我给你培训什么”转向“你想要培训什么”;从“我要你做什么”转向“你能真正开展什么”;从“我能给你什么”转向“你我能***同解决什么”。“只有理清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同解决什么?我们的研训才能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持续发展,为教师教育创造价值。”

目标“活”起来:变“既定”为“需求”

“教师教育的根本点在课堂教学,但是教师研修的起点却不应该是课堂本身,它应该是课堂的上位价值——课程。”副院长黄吉元说,课程才是研修的起点。“课程设置是达成优质培训目标的灵魂,决定着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关系着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以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据此,学院站在参培者的角度设计与实施培训,尤其在课程设置上彰显出了与众不同的特色。

学情调研是课程设计的前提。培训前,通过深入学校交流、网络访谈等方式了解参训者的发展现状与培训需求,初步设计培训方案;组班前,建培训QQ群,学员还没参加培训就有了交流的平台。细心的班主任将培训方案上传群***享,让学员提前知晓培训内容,并答疑解惑;报到时,学院再进行个别座谈、分区域研讨,了解学员个体情况,包括最喜欢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最需要提升的能力、对培训方案的调整建议、对培训的期待和担忧、对班级建设的思考等。“弄清楚这些问题,培训过程中才可能把握住着力点,从而设计并修改出具有针对性、务实的、学员满意的课程。”做到“因需施培,因师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