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坑充水通道(充水途径)

矿体及其周围赋存的水源,尤其是间接水源,只有经过充水通道(或充水途径)才能进入矿坑(井巷),形成涌水或突水,因此,必须查明矿床(坑)充水通道(途径)。由于矿坑充水通道种类繁多,性质千差万别,以下仅对矿坑构成直接威胁的通道进行论述。

(一)天然局部充水通道(充水途径)

1.构造断裂带

一切大小断裂都可能成为充水水源进入矿坑的通道(途径)。断裂带能否成为充水通道,主要取决于是否透水和含水,影响这种特征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断层两盘和断裂带破碎岩的岩性特征,其次还与断层形成的力学性质、受力强度、充填胶结及后期破坏以及人为作用等因素有关。

各矿层(体)间有不透水层隔开的充水岩层中地下水,往往是通过断裂带突入矿坑的。如华北石炭-二叠系煤田的底板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一般都是以断裂带为导水通道。例如,山东淄博煤田北大井,在1935年3月13 日发生特大型突水,岩溶水通过导水断裂涌入矿坑,突水峰值流量达7.4m3/s,矿井瞬间被淹没,535名工人惨死井下。该矿井在被淹没39年之后,于1974年才得以恢复生产。据矿井恢复时查明,其突水点就是发生在一正断层的上盘(图12-11)。

图12-11 山东淄博煤田北大井突水点

(1935年3月13日剖面)

根据断层水文地质特征,可把断层分为5 类,见表2-3。依据调查及开采资料,也可把断裂分为表12-1所列类型。

各类断裂的充水作用,可归纳为以下5个方面:

1)构成矿坑的直接水源(如富水断层、导水断层)。

2)破坏顶、底板隔水层的连续性,沟通其上、下充水岩层,使之与矿坑或地表水体之间发生水力联系,成为地下水或地表水的充水途径。

3)使充水岩层与矿层接近或直接接触。

4)降低隔水顶底板岩层的力学强度,形成突水的薄弱带。

表12-1 开采断层分类及其特征

5)构造隔水边界。

断裂通道往往是矿床(坑)充水的最大威胁,也是矿床水文地质调查的重点对象。

2.岩溶通道

岩溶空间极不均一,可以有细小的溶孔也可有巨大的溶洞。它们可彼此连通,成为沟通各种水源的通道,也可形成孤立的充水管道。岩溶通道主要包括:大中小型岩溶通道,导水岩溶陷落柱通道,岩溶塌陷及“天窗”通道等。

例如,岩溶陷落柱是由于下伏碳酸盐地层中发育有大型岩溶洞穴,导致上覆的非可溶岩层不稳定、不断向下垮落而形成的柱状体。在我国华北地区的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中广为分布。采矿实践证明,有些陷落柱不导水,有些陷落柱因塌落物疏松,可构成导水通道。例如,1984年6月2日河北开滦范各庄煤矿2171 工作面奥陶系灰岩水通过岩溶陷落柱入水采矿井巷(图12-12),造成特大突水事故,使年产300×104t 的矿井被淹,最大突水量2053m3/min,并导致邻近两个矿井也被淹,此次水害影响产煤近100×104t,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 40 亿元。此外,这次突水,还使影响区域内许多供水井吊泵失去供水能力,造成10 万人用水困难,并在矿区地面出现17个岩溶塌陷坑,建筑物遭到部分破坏。

图12-12 开滦范各庄矿2171工作面陷落柱剖面图

3.地震裂隙通道

位于地震活动区的矿井,由于地震作用可以在水源与井巷之间造成新的裂隙,彼此连接,成为漏水通道,使水流入井巷,增加矿井涌水量。如顶板或底板为隔水层,则地震裂隙可破坏它的隔水性,形成新的导水通道。如地震裂隙发育在含水层内,则形成新的汇水通道,并可导致矿井涌水量急剧增加。

(二)人为充水通道及预测

1.巷道顶底板突破及预测

当充水岩层为矿层的间接顶底板时,尤其是为间接底板时,其中地下水都具承压性,当水压值超过巷道隔水底板的强度时,则可使底板破坏,使水涌入巷道,这种现象称为底板突破或底板突水,同理,也存在顶板突板(突水)问题。顶底板突水,是在矿床开采过程中发生的,是一种人为充水途径(通道),研究这种突水作用的实质,就是评价巷道顶底板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顶底板能否突水,主要决定于顶底板承受的水压值和隔水层的厚度、岩性、抗张强度等。前苏联学者B·Л斯列萨列夫按梁和强度理论,给出计算临界水压值(或称理论安全水压值,HL)和临界隔水层厚度(或称最小安全厚度,tL)的公式(图12-13):

专门水文地质学

(底板取+号,顶板取-号)(12-1)

专门水文地质学

(底板取-号,顶板取+号)(12-2)

式中:HL为临界水压值,即某一厚度的隔水顶底板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值(m或t/m2);t为底板或顶板隔水层厚度(m);L为巷道宽度(m);Kp为底板或顶板隔水层抗张强度(t/m2),可由试验或巷道突水资料确定;γ为底板或顶板隔水层密度(t/m3),可由试验确定;tL为临界隔水层厚度,即能承受某一水压值作用的隔水底板或顶板厚度(m);H为作用在巷道底板或顶板的实际水压值(m或t/m2)。

当H≤HL或t≥tL时,巷道底板或顶板是稳定安全的,或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无突水可能或可能性小。当H>HL或t<tL时,巷道底板或顶板不稳定,可能突水,为防止突水,需降低水压,最小降低值为:S=H-HL,参见图12-13。

图12-13 安全水压值和最小安全厚度与含水层实际水压值关系示意图

图12-14 巷道侧方承受静水压力示意图

2.巷道侧向突破及预测

B.Л.斯列萨列夫据简支梁及强度理论,导出巷道“前方”或“侧帮”防止突水的临界水压值和临界隔水层宽度的计算公式(图12-14)。

专门水文地质学

专门水文地质学

式中:PL为前方或侧帮承受含水层(体)的临界水压(或理论安全水压,t/m2),或以水柱高度H(m)表示;L为巷道高度(m);a为“前方”或“侧帮”隔水层(或矿柱)的宽度(m);Kp为隔水层(或矿柱)的平均抗张强度(t/m2);αL为临界隔水层厚度(或隔水岩层的理论安全宽度,m),P为实际水压值(t/m2);H为实际水压的水柱高度(m)。

若P≤PL或a>aL,巷道前方或侧帮是稳定安全的或是极限平衡的;否则,若P>PL或a<aL,则巷道侧帮不稳定,有可能突水。

使用上述各公式,应按具体地质及开采条件,采用2~3倍的安全系数。

除上述和理论公式外,我国矿山部门依据突水实践,总结出底板突水系数(或称水压比,阻水系数)的经验公式:

专门水文地质学

式中:KL为临界突水系数(Pa/m);P为底板承受静水压力(Pa);M为隔水层厚度(m)。

由上式可知,突水系数的含义是每米隔水层厚度所承受的水压值。因此根据矿区试验和突水资料,总结出具体的临界突水系数,即可进行矿坑底板稳定性预测。为了计算更合理,还应考虑岩石的强度,用等效厚度计算突水系数。

3.采空区顶板破坏(采空区上方冒裂带)

开采矿石(体)后在地下形成采空区,或采用崩落法采矿造成采空区上方顶板破坏,形成冒落带、裂隙带、整体移动带,其中冒落带、裂隙带可成为充水水源进入矿坑的通道,因此需计算冒裂带的最大高度h1、h2(图12-15)。

图12-15 顶板破坏性影响区最大高度分布示意图

h1—冒落带高度;h2—导水裂隙带高度;1,2—分别表示冒落带范围和裂隙带范围

由于顶板破坏机理比较复杂,难以建立预测其最大高度的完善理论公式,通常是根据实际观测资料,采用关系图解法或数理统计法建立经验公式或半经验公式。我国过去常用原苏联的下列公式:

专门水文地质学

h2=(2-3)h1 (12-7)

式中:h1为顶板冒落带高度(m);M为矿层厚度或采厚(m);α为矿层倾角;h2为顶板裂隙带高度(m);Ks为岩石碎胀系数(即岩石冒落碎胀后的体积与冒落前原岩体积之比),其值见表12-2。

表12-2 不同岩层的碎胀系数

根据我国矿山实验,上述两式对急倾斜煤(矿)层不适用。

4.地表塌陷

主要包括开采塌陷和岩溶塌陷两种类型。开采塌陷,是在采空区上方及周围的地表由于开采矿体引起的地表变形、移动而产生的破坏。岩溶塌陷,主要是在有一定厚度松散层覆盖的岩溶矿区,对岩溶充水岩层进行疏干排水,在其排水影响范围内地表所产生的塌陷,其波及面广,危害性极大。地表塌陷一方面可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提供直接进入坑道的途径,增加矿坑充水水源和水量;另一方面还严重影响各种地面建筑及设施。总之地表塌陷在适当条件下,可成为矿床(坑)充水通道(途径)。由于危害性较大,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预防和治理。

5.钻孔造成的通道

矿床开采时,如井巷揭露或接近未封闭或封闭不佳的钻孔时,它们可成为导致顶底板含水层、地表水等涌水井巷的通道,从而造成突水事故。当钻孔与其他水源勾通时,亦可造成来水猛、压力大的突水事故。例如,河北峰峰王凤矿大煤二巷因遇旧钻孔,突水量达3600m3/h。河南平顶山煤矿在1967、1974 和1975年都在开采中遇旧钻孔突水,突水量分别为160、420和140m3/h。因此完成勘探任务后,矿床各种地质勘探钻孔应按要求封闭,矿床开采中靠近可疑钻孔,应进行探放水,以免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