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彪的电影。
节奏快,没有戏剧性,场面宏大,充满质感。
最重要的是可以称之为演技派的神仙打架。
然而,当神仙打架时,他们不得不面对比较。毕竟,30年前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版《大决战》早已成为经典,古月、和马的表演更是铭刻在一代观众的心中。
珠玉在前,你能超越它吗?
唐国强饰演的毛泽东,刘劲饰演的周恩来,王五福饰演的朱德,郭联文饰演的和王建饰演的任早已被观众所熟知,他们几乎挑不出毛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国强的表演无论是动作、表情还是微表情都进入了行云流水的境界,既能表现人物的豪情,又有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的情感演绎。
在正式谈判之前与蒋介石讨论似乎是在马奔腾部署了一千人的军队,文学戏剧显示了雷霆万钧的武术感觉。这种笑声和打斗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演绎,和古月版不一样。
刘瑾饰演的周恩来大气、冷静、端庄。无论是第一集中与戴笠的对话,还是第四集中对张治中的演讲,平静的语气中却波涛汹涌,表演技巧随处可见。
不过,对于这些早就被认可的演员,有足够多的赞美之声和透彻的分析,我就不锦上添花了。
我想把掌声送给另外两位相对较新的演员,于和伟饰演的林彪和王劲松饰演的蒋介石。
一部史诗剧的成功与演员的表演有很大的关系,但前人的殿堂级演绎也可能给后来者造成先入为主的障碍。怎么破?是沿袭经典表演还是开创新境界?
这是真正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无疑是于和伟。因为马的表演已经填满了观众的记忆。
邵昕·马的表演最有说服力的部分是他牢牢抓住了林彪的特点:一个是冷酷,另一个是隐藏。
冷,冷,冷静,连身体都怕冷。
藏起来,藏起来,不苟言笑,又爱独自沉思。
马的表演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
从表面上看,于和伟的表现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一是身高不一致,二是外貌有差距,三是
就是于和伟太精神了,而且还有点胖,没办法,硬件不行。
最重要的是气质。林彪的气质就是拒人于千里之外。
于和伟的上一部电影《觉醒年代》也和司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火锅。这能像吗?
但是为什么于和伟的表现如此包容呢?首先,他能准确地控制自己的力量并掌握适当的限度,他像一把刀一样准确。
但最重要的是于和伟的表现,它总是有“粗糙的边缘”。你什么意思?是表演,充满了人物前世的片段。
一些网民看过对《大决战》的评价,他们知道无论于和伟扮演谁,他都会犯错。大豆一直在跑来跑去,撕纸塞耳朵,射不中目标…
我认为这种概括不能再准确了。
因为他的表演很粗糙,他太真实了,无法反驳。
于和伟认为林彪这个角色有什么过人之处?
对大人物来说是“小”的。
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在第二集中是如何出现的?
大多数评论家都误解了,说他是骑马出去的。为什么?因为按照常理来说,林彪当然是骑着马的,对吧?
但实际上,它是在骑驴。
不仅骑驴,而且在行军途中,睡在驴背上...
直到警卫员喊了一声“司令”,林彪才从睡梦中醒来。
不仅如此,醒来后,我白了警卫一眼,带着正气凛然的寒意。
这还不够小吗?
还有一个场景,吃黄豆。
第四集,蒋介石假装谈判,全国出兵参战,外面如火如荼。然而,于和伟饰演的林彪在指挥所里一边制作大豆和黑豆,一边平静地吃着炒大豆,并在作战地图上安排部队。
浓眉紧锁,气场强大,生人勿近不是吗?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就在这时,帐外响起了枪声。这是敌人吗?对于普通人来说,他早已藏在桌子底下。他怎么样?他的第一步,听着。这一枪不是敌兵,而是有人在练习射击。
第二个动作,塞。抽出一张纸,揉成两个球,塞住耳朵,继续吃黄豆,继续跳舞。
很抱歉我被余老师带进来了,但我继续研究作战地图。
但是枪声仍然在响。下一步,我扔下纸团,走出帐篷,走到几位正在练习射击的高级将领面前说:陈云同志,这是你的主意吗?
插科打诨之后,每个人都举起枪,瞄准目标,向目标开了十枪。这气势不是枪神吗?
结果,士兵报告了目标,“一个七环,两个五环,其余的——错过目标。”
于和伟饰演的林彪转过头来。“走,我们开个会。”
一场戏过后,林彪的形象突然出现了。
这是把历史人物刻画成凡人。
具体来说,就是有这样一些古怪的小问题,就像身边的一个普通人。我会冲动地炫耀投篮,我会像每个观众身边的领导一样,在被打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这是角色的原始边缘。
但于和伟表演的冷静在于克制。他总是面无表情,不是因为他没有想法,而是因为他正在悄悄地蓄势待发。
回顾过去,于和伟的表现仍然不声不响,但无论是眼神的细微变化还是位置失误后的咬牙切齿,都充满了细节。
唯一能出卖他的是那双安静的眼睛:那句铿锵有力的“我不要伤亡,我只要塔山!””喷火的眼神,也让人们看到了他演技的强大爆发力。
说白了,在《大决战》中,与《觉醒年代》中的一段话相比,于和伟在表演上追求简单的风格。他收起台词,以冷硬的风格示人,这是演技“少即是多”的绝佳证明。
因此,尽管于和伟的四集到目前为止只播放了不到五分钟,但于和伟版的林彪已经开始在观众心中留下第一印象。
是的,邵昕·马在电影《大决战》中扮演的林彪已经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于和伟不必也不能复制邵昕·马的表演,但他可以创造一个属于于和伟的角色。
当表演进入轨道时,如果不表演就是最好的表演。
此外王劲松。
可以说,王劲松迟早会扮演蒋介石的角色。
因为他一直是一个气质温和的演员,他在《破冰行动》中饰演的反派林耀东也是一个具有威望感的人物。
此前,他在刘江导演的《光荣与梦想》中首次饰演这一历史人物。
而在他的面前,不是一座山,而是好几座。还有、马在不久前的《跨过鸭绿江》、在经典版中的表演、陈、张国立、杜等。,他们都是表演大师。
王劲松如何表现自己的风格?
从外表看,一旦剃了光头,留了小胡子,穿了制服,就显得瘦瘦的,眼睛都藏起来了。它与角色有些接近,但与特殊演员仍有距离。
如何行动?
第一,成型求神。
一上来,王劲松就让这个“州”变得与众不同。这种状态就是无底的人物形象。
表面上云淡风轻,实则多疑冷峻,看似儒雅,实则带着一股匪气。
在任何时候,王劲松的表现都有着极其稳定和他自己的节奏。
换句话说,他一站在那里,场地就僵住了,戏就来了。
所以还有第二步:在棉花里藏一根针。
这么说吧,他演的蒋介石欢迎毛主席那场戏,全是戏里的藏针。
第一针:手杖。
他一出场就坐在迎接毛主席一行的路上,但一路上都在若有所思。
突然叫住司机:我不去,让他们代替我去。
不去,是为了显示所谓领袖的威严,但不去,他又心虚,怕被人议论,结果他不停地转动手杖,犹豫不决。
当毛主席和周总理到达时,他在压轴出场并带来了自己的音乐。
握手时,毛主席主动和他握手,没有伸手。他一只手拿着它,另一只手拿着拐杖。你什么意思,那是拐杖吗?是不是更像是蒋介石握不住权杖?
外强中干的角色,懂了。
第二针:一罐胡椒粉。
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的程潜代表夫人送了一罐辣椒到毛主席在餐厅的座位上。
当蒋介石四处游荡时,他看到了它。当他问及辣椒的起源时,他的脸有点不高兴,说把本地辣椒带到西式晚宴上不合适。
服务员补了一下嘴,湖南人都是又热又不高兴。
他有点生气,看起来对辣椒很反感。最后他用八个字形容:农村的村民很坏,然后他把辣椒扔到了一边。
但最终,这锅辣椒还是出现在了毛主席的饭桌上。
在欢声笑语间,毛主席邀请:“毛主席想尝一尝吗?”
看着王劲松此刻的表情,他真的露出了笑容,表面上带着微笑,但冷冷地回答道:“你的蜂蜜是砒霜,请自便,毛先生。”
后来,蒋介石说干杯,毛主席举起酒杯说:“为中国的持久和平干杯”,而蒋介石则盯着手中的酒杯…
假和谈和真内战的心理,懂了。
第三根针:礼帽。
蒋介石与毛泽东会谈时,蒋介石一上来就带有威胁意味:有人说我陷入了困境。
并自称:我是人民公仆。
毛主席走下山坡,问驴:我会见公仆时,坦坦荡荡。
在重庆之行中,毛主席戴了一顶孙中山当年戴过的盔帽,以示和谈的诚意。蒋介石谈到这顶帽子,却把话题引向了中国的道路和未来发展。
毛主席有说有笑,不仅表达了和谈的诚意,还引爆了对方反派的休兵。想借题发挥,却被毛主席封顶了。
在这次表演中,王劲松在讲话时几乎不直视过去,偶尔看着对方的眼睛,也带着傲慢和自负。每次毛主席谈到和平,他的表情都使气氛突然变冷。
但它只是看起来咄咄逼人,但实际上它一直在挨打。
一场戏,双方的风度和格局,都有了。
不难看出,王劲松一直在变着面孔扮演蒋介石。
换句话说,它有多个“面孔”,并随时在怀疑和傲慢之间挣扎。“第二次变脸”的上帝开关已经成为《王劲松》每一集的必备表演。
但这一切都只是在水面之上和水面之下,这显然是“如履薄冰”。归根结底,蒋介石似乎已经看到了他最终将迎来的结局。他越是害怕失去主动权和控制权,就越是努力假装镇定。
角色越冷静,越不冷静,但他们处于持续焦虑的状态。
王劲松的整个表演很安静,但丝毫没有动摇表演的分量,因为他的表演已经真正融入了角色。
假动作是他表演的核心。
但他越假,观众看他就越荒诞,历史轨迹就越真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剧版《大决战》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一个现实的考验,如何超越前作。
剧中的血腥场面和人物都是真实的历史。
但如何生动再现以前只存在于教科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和历史事件,让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决战的历史意义,是一个现实的考验。
《大决战》的戏剧版已经积累了240个主要角色,550名特殊演员和30,000名临时演员!
道具:107门火炮,6辆坦克,1400门火炮,1300套中国军队设计的装备,12000件* *,1800件军事家具和4300件其他家具。
但要真正拍出那场壮丽而酣畅淋漓的大决战,关键之一就是性能。
而这位演员的表演也告诉了我们关于主旋律创作的两点启示。
第一,意图是任何时代持续创作优秀影视剧的必要条件。
除了以上两位演员之外,《大决战》中的其他演员也非常出色。这是一部几乎没有弱势演员的电视剧。
第二,任何创作都不应墨守成规,也不应被经典所束缚。
就像于和伟·王劲松的表演一样,经典是第一位的,但这些角色仍有许多探索的方向。
关键是要让“演员”真正活在故事里。
对于这部分观众来说,我们也应该接受更多的标准,这些标准与经典版本更不同,因为真正的史诗剧创作不应该只有一个模板,经典历史人物的演绎也不应该只有一个版本。
相比于当年经典版本所追求的形象,今年的演员更倾向于以历史人物为“小”,以小人物为“大”。
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但只有当你表演时,你才能表演出一种方式。
应该相信,电影版《大决战》绝对不会是国产影视剧的巅峰之作。
中国的题材创作应该是无限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