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千佛山庙会的民风习俗
由于济南地势是南高北低,从城里到千佛山是步步上坡,过去庙会期间,许多“赶脚”的农民多在南圩子门外等待游客雇驴上山。讲好脚价后,游客上驴,脚夫一手牵着驴,一边吆喝着奔千佛山而去。也有年轻好胜的游客不用脚夫跟随,蹁腿上驴,一拍驴腚,小毛驴就朝山路走去。到了山根儿前,客人下驴,把缰绳往驴脖上一搭,毛驴会自动回到主人身边,准备再送下一位客人。
当时民风淳朴,从未发生过丢驴的事情。那时山根下还有许多“山轿子”供那些达官贵人或妇孺老弱香客登山用。山轿子状似老式的靠背椅子,椅下穿两根木杠或粗竹竿,一前一后两名轿夫抬着。之所以称“轿”,是在座位顶上以细竹竿为架,顶上覆一白布棚以作遮阳之用。抬轿人多为附近村庄的青年农民,庙会期间挣点辛苦钱补贴家用。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佳节,每逢这天,古人都要头插茱萸,手提菊花酒,登高游玩。据说这样可以除灾避害,求得生活的安宁幸福。这种“九九”登高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每逢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开始,这一天又被定为千佛山庙会,所以就更为热闹。过去,九月初九这一天一早,济南各阶层人士赶来登山,时值深秋,天高气爽,山前山后,盛开的野菊烂漫似锦,清香扑鼻。因此,站在“赏菊岩”上观赏菊花,遂成登山的一大乐事。除赏菊外,济南人还有吃菊花的习俗,将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类做成菊花火锅,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真是别具风味,清香无比。诗人朱照曾在《重阳节同人挈酒历山登高诗》中写道:“闲招三两友,把酒醉南山。静喜高松下,香偎野菊间。”这首诗,正是古人重阳登千佛山的生动写照。 除登山外,还要蒸枣糕吃。街上出售枣糕,多用糯米和枣或小豆和枣做成,蒸熟后在街上现切现卖。居民家中做的枣糕,用一层面一层枣叠垒成塔形,盖着用面杆成的菊花形顶,蒸而食之,名为菊花枣糕。
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要吃枣糕呢?因为“糕”、“高”同音,吃枣糕即有登高之意。至于为什么这一天要登高,据粱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祸降临,须早作准备。”桓景问:“用什么办法可以免除这灾祸?”长房告诉他:“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个红色布袋,装上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即可避免这场灾祸。”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九月九日这天,全家人到山上度过了一天,晚上回家,才安全无事。从此,“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灾”遂相沿成习。近年来,千佛山庙会更是盛况空前。尽管人们登高已不再是为了避灾除害,饮菊花酒、吃菊花火锅的习俗也不多见,但来登山的人们照旧络绎不绝。人们在浏览或挑选着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品时,总要登上山顶,纵目远眺,观赏着大好河山和如诗如画的济南新貌,不禁会浮想联翩,感受到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