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的依据是什么?
一、“老九”的历史渊源
1.传统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国人依据其社会地位的差别被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老九”即是第九等人。知识分子何以被称为“第九等人”?这还要追溯到十三世纪的大元帝国时期。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府并没有明文划定公民的社会等次。政府用文件形式界定公民社会等次确是元帝国的独创。蒙古蛮族入主中国后,依据和蒙古人亲疏关系的远近及当亡国奴的“资历”,把帝国臣民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中亚细亚人);第三等是“汉人”,即金帝国所属的中国人;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王朝属下的中国人。
上述的等级划分是粗线条的。接着,元政府又依据职业性质把臣民更细致地划分为十级:即一官(政府官员)、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娼(妓女)、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
一向倍受中国传统社会尊敬的儒家知识分子被划到社会最底层,连儒家最卑视的娼妓都不如,仅稍稍胜过乞丐。其实连乞丐也比不上,因为乞丐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知识分子则随时有生命危险,政府一不高兴就拿他们的脑袋开玩笑!
2.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薪水极少,时人谓之“薪水低于舆台(原指古代奴隶,后泛指从事艰苦体力劳动者)”,大中学生社会地位的名次排在了国民党兵之下,有人把国民党兵痞叫作“丘八”,大中学生则被称为“丘九”。
二、元朝统治阶层鄙视知识分子的原因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产物。读书只为做官,其他一概不通,所以“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做官既能光宗耀祖又能填饱肚皮甚至发财。因此可以说传统知识分子阶层其实是一个不劳而获的寄生阶层。
而在蒙古沙漠地区,每一个人(包括妇女儿童)都要从事生产劳动。他们实在想不通世界上还有专门读书和专门做官的行业,所以极端瞧不起知识分子,也仇视造就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于是毫不留情地取消了这一制度。没了科举制度,知识分子的特长便无法施展,他们没有其他技能,处境日益被动,最终沦落为连娼妓都不如的“贱民”。在蒙古人眼中,连妓女都能创造财富,惟独知识分子是寄生虫,他们除了读书做官什么也不会做,并且还保守,怯懦,不团结,好口舌之争。
三、“臭老九”的由来
确切地说,“臭老九”一词是我们敬爱的革命导师毛泽东爷爷的首创。不知何故,好象“老九”不足以表达他老人家对知识分子的厌恶之情,便又在“老九”前面加了个“臭”字。于是乎,这顶“帽子”就戴在中国知识分子头上三十年之久。
事实上,知识分子仍是当代中国最为先进的阶级,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必须依靠的中坚力量之一。今日之知识分子如能继续正视自身的品格缺陷并虚心改正,定会赢得更多的尊敬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