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必须禁止,为什么塑料颗粒会进入人体?
一则关于塑料污染的新闻在许多人的手机上刷屏——一头抹香鲸“孕妇”的尸体被冲上意大利撒丁岛海滩,且腹中的抹香鲸宝宝已经无法存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荷兰分会发现,这头抹香鲸的胃里充满了人类废弃的塑料盘、购物袋、钓鱼线,重量达到惊人的22公斤。
而坏消息也接踵而至,,联合国机构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在目前约800万个动植物物种中,有100万种濒临灭绝,这也给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
令人欣慰的是,同样在3月,欧洲议会以560票支持,35票反对,28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法案,明文禁止使用10项抛弃式的塑料制品,如免洗餐具、食物袋、吸管、饮料杯等。
欧盟出台的这项法令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全球已经有很多国家和地区不断通过法案规定、增加税费等方式来减少塑料的大规模使用。
可见,塑料垃圾的治理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国际上还将每年的7月3日设立为国际无塑料袋日,借此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一个无塑料袋的世界是可实现的。也许有人仍想问,为什么要如此严厉地禁止塑料的使用呢?塑料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塑料有功也有过,禁塑令势在必行
塑料是个“长生不老”的东西。它不能生物降解,即塑料无法在自然界的生物体内通过溶解、酶解、细胞吞噬等作用,把污染物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实现分解或降解。简言之,塑料是很难在环境中“消失”的,因此很容易长期堆积,破坏环境。
正是由于塑料难以在环境中分解,其中的有毒化学物质也会埋入地下,排入地下水,并顺流而下进入湖泊和河流。那些进入到水中的塑料及其化学物质,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环境的恶化,还有可能直接造成生物死亡,而前文提及的抹香鲸新闻就是例子。除了海洋生物,陆地上的动物也很有可能误食塑料,最终因不能消化而死亡。
对于人类也一样,有毒化学物质从塑料中渗出,通过饮水等方式接触到人类身体,很有可能就导致癌症、出生缺陷、免疫力受损或其他疾病。奥地利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人类粪便中含有许多微塑料。
另一方面,塑料污染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旅游业、娱乐业、商业等为例,塑料在这些领域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根据美国环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的调查显示,由于塑料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旅游业每年损失近10亿美元(约合67亿人民币)。环境的恶化减少了观光游客的数量,沿海地区的商业店铺都受到影响;相关的渔业和贝类产业每年也会因塑料污染而蒙受达数千万美元的损失。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难道塑料真的就“百害而无一利”吗?当然不是,塑料也有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比较直观的一点就是塑料的使用可以减少树木的砍伐,所以有人认为禁止使用塑料会增加对纸质材料的需求,从而导致砍伐更多的树木,反倒不利于环境保护。
环境咨询公司Trucost的研究显示,使用其他替代材料所需的环境成本(环境成本指在商品生产活动中的资源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处理等环节中,用以解决环境污染的全部花费)费用大约是塑料的四倍。同时塑料袋还可以减少食物的浪费,因为相比于其他材料,塑料是人们目前用来包装和保存食物的最佳选择。
此外,塑料还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优点——能够提高汽车的燃料效率。如今汽车制造越来越多地转向使用塑料来减轻汽车的重量。据统计,仅减少10%的车辆重量就可以提高6%到8%的燃油效率。基于此,塑料在汽车上的使用也被认为是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的一种方式。
可以说塑料是既有过,也有功。但就现状而言,塑料垃圾带来的危害已经超过其潜在的积极影响,因此合理有效的塑料禁令也势在必行。
荷兰成禁塑令道路的先行者,发明了海藻做的塑料
虽然欧盟、美国等许多国家都在实施塑料禁令,但是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很多塑料产品的出现,都是基于人类生活的便利需求,一旦全面禁止使用塑料产品,就会带来很多不便。比如,目前对每个家庭而言,塑料袋无疑是装垃圾的最佳选择,既便宜又耐用。如果不用塑料袋的话,那我们的垃圾就要“无家可归”了。
尽管市面上已经有很多替代塑料袋的环保型袋子,但不得不承认,这些袋子的材料和加工都使得它的价格远比塑料袋贵。
除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外,大力禁止一次性塑料还会给相关产业造成影响。那些曾经生产塑料产品的公司,在一次性塑料禁令下必然面临着产业转型的挑战。全印度塑料制造商协会(AIPMA)曾说,塑料禁令将给塑料行业带来5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5亿元)的损失。该机构还表示,至少有40万人将失去工作,近2150家塑料工业单位将被迫关闭。
但塑料禁令的积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传统塑料产业无疑会因为塑料禁令而逐渐没落,但新的环保产业也在逐渐地兴起。这些新产业主要致力于塑料回收处理、替代性材料研发等。
《西雅图时报》报道称,至少有60家化学公司正在竞相研发分解塑料的技术。在芬兰,一家企业苏拉巴克(Sulapac)也正在开发由木材和天然粘合剂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以代替塑料;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研发出由不同种类的海藻发酵制作塑料的方法。
可以预见的是,塑料禁令的未来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也为推进塑料禁令、平衡塑料的功过提供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