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词长相守

我可以毫不夸张更无欺骗地告诉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追剧《大明宫词》时,几乎从头到尾地泪流如注,甚至几度发哽特想放声大哭。后来,又细读《大明宫词》剧本,一路仍是以泪相伴,虽然重温时多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思索。

《大明宫词》特别能以情感人,其中包含的情感多种多样:有太平公主、薛绍和慧娘三者之间凄美动人的真挚爱情;有太平公主特殊环境下对亲人的深厚亲情;有弘与合欢之间完美忠贞的精神之恋;有贤和他政治上拥随者之间生死相交的诚挚友情……所有这一切也许都是人之常情,但在《大明宫词》里就像一支支或凄美无比或悲壮异常的钢琴曲,撞击着我们沉睡或清醒着的心灵,一遍遍催人泪下。

因为《大明宫词》带给我们的首先是一种醉心的美感,这一点在看电视剧时感觉更为强烈。其中有很多画面都表现出一种高贵、威严、华丽、凝重的皇室之美。《大明宫词》选择了一段历史,写的是唐朝时以武则天、太平公主为中心的上层人物的生活。这些以威稳的姿态端坐在权力中心的人物一个个仪表非凡,或气宇轩昂、威风凛凛,或仪态万方、雍容华贵……几乎所有人脸上都带有天然的高贵与傲慢。她们身处社会最高层,是物质和精神上名副其实的贵族。故事伊始,我想,她们应该是快乐的,只有幸福美满才与她们外表上的气派相符合。但是,实际上展现给我们的却是一曲曲悲剧帷幕的徐徐平移,如此,整个剧中氛围便自然而然地定格成了凄美、压抑、沉重和伤感。置身反差如此强烈的气氛中,如何能不伤怀呢?尤其是太平公主和薛绍的爱情故事,作者勾勒了一张十分复杂的矛盾关系网,让剧中人物像失去自由的鱼一样挣扎其间。原来天真活泼、热烈追求纯真爱情的太平公主就这样被残酷地网了进去,开始了另一种命运。我们刚刚为太平公主找到了理想中人而高兴,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得看另一种东西:死亡——冰冷的死亡。由武则天赐给慧娘的白绫顷刻间就以它醒目苍凉的色彩攫走了我们心中刚刚泛起的喜悦。接下来的一幕便是:一边是太平公主欢心无比地与薛绍成亲,一边是慧娘悲痛欲绝地拿生命在一个狭小箱子的窒息中与自己腹中胎儿做最后的较量;一边是太平公主毫无所知地沉浸在自己所向往的甜蜜幸福中,一边是薛家老小强忍悲愤地应对着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这和高鹗续《红楼梦》中"薛宝钗出阁成大礼,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那一回如出一辙,其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如日月同辉。

太平公主没能如愿以偿,婚后,她一直生活在丈夫的冷漠中。一不小心,还会成为丈夫发泄满腹仇恨的工具。只是她虽贵为一国公主,却毫不骄横,也不刁蛮,反而处处忍让,始终如一地保持固有的端庄和优雅,虽然她心里觉得很委屈,她对母亲武则天赐给慧娘的白绫是毫不知情的。至此,我们不得不赞叹:太平公主不仅有高贵的外形气质,更具备高贵的心灵品格。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在承受着一场奇特的无辜。而且,她的完美使得另一个人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成全自己的完美。这个人就是她的丈夫薛绍,他也是近乎完美的,可谓:守节重爱真君子,忍辱负重大丈夫。他不能爱太平公主,因为这有辱他和慧娘长相守的誓言,有辱他们之间诚挚纯洁的爱情;他也不能潇洒地一走了之,去坟墓里和爱妻相会,因为他还有责任保护他的父母,抚养他的儿子。他就这么痛苦地活着。太平公主的内外兼美,以及对他的赤诚深情,渐渐令他不忍心向她倾泻愤恨,更要命的是,他甚至渐渐爱上了太平公主这个"大仇人"。此处,剧本这样处理情节,好残酷,但又不失逻辑,因为没人能阻止自己对美的向往和亲近。薛绍更加痛苦不堪,他的自尊和心中固存的道义是绝不允许自己去爱公主的,因为这意味着背叛——可耻的背叛,还意味着失去了铮铮铁骨的尊严。他最终只能选择了死亡,选择了美,唯有死,他才真正有价值。他被后来得知真相的太平公主怀念了一辈子。这段故事中,太平和薛绍都是那么地多情,然而表现出来的却是如此理智。理智的情感不会太嚣张,也不至于太冷却,不会不合时宜地喷发,也不至于可耻地背叛。这里蕴藏着光彩夺目的恒久美丽,以致我们一时弄不清这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流着泪又带着赞许的笑。作者就是编织了一张这样的网,网住了剧中剧外所有的悲伤和感慨。

《大明宫词》这部历史剧除了以其情真意切的感人故事给人以美感,还以其新颖独到的表现形式和别具一格的视角予你以启发。

本剧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旁白。其言语庄重、典丽、大气;语调沧桑、浑厚、深沉,这种形式很符合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向其晚辈讲述往事的格调。这位老人便是太平公主,晚辈是李隆基。这种叙事方式让我们感受到自己好像也是另一个正在倾听的李隆基,提前领略到一份新奇和庄严。

《大明宫词》选择的表现角度很特别。本剧最根本的是在表现一个女人和权力的分歧,剧本通过太平公主和武则天之间的母女关系来体现这一点。这个题材的关键在于她们是权力中心的女人,这是一般女人生活中不存在的一个点。本剧着力表现了女人和权力的冲突,最集中的一个焦点是感情和权力之间的冲突——作为女人特色的感情和权力的冲突。以前,以武则天为题材的历史剧更多的是写她为了争夺权力才去操纵感情,但本剧恰恰相反,含蓄地表达出她是为了感情才争夺权力的。

武则天的初衷可能是非常简单非常女人化的,但后来的事情是她无法预料的。最初,她也只是想过一种正常的家庭生活,只是这种生活天然地离权力很近,而武则天和其他女人的区别就是她有着无比惊人的智慧,不是单纯地像韦氏以为有胆魄就有一切。一开始她可能就是很简单地想帮丈夫的忙,既稳固丈夫的皇位,也稳固自己的后宫之位,为此,她不得不付出,甚至把自己的亲姐姐献给李治,甚至闷死自己襁褓中的女儿……她做得越多以后,就像宝塔,底座越大,越架越高,等真正到了顶端时,她下不来了,就像她跟太平说的:我牺牲了这么多,你说我能随便给别人吗?而且我要是掉下来了,你们呢?我的孩子们、我的家庭、李氏这个姓氏等,一切东西就都没有了。由此可见,她是为了感情才去和权力发生关系,反过来借权力作用在她的感情上。

而且,当权力和感情发生矛盾时,武则天最后选择的是权力,一般女人可能会选择感情,比如太平公主即如此。此剧更多地表现武则天在感情和权力之间的过渡与倾斜,而在太平身上,照射更多的是她感情方面的矛盾。武则天在生活中特别无法做到的事情都在她女儿身上表现出来了,由此可见,太平公主和武则天其实是一个女人的两面。二者的矛盾实际上就是感情和权力之间的矛盾。太平公主一生要跟母亲作对的原因正在于她很反感母亲带有权力色彩的关爱,这也正是武则天作为女人自身的矛盾。

本剧最后一个悲剧,不管是入侵还是有过短暂的胜利,整个局面还是恢复到原来了,女性在权力中的最大软肋还是在于感情上。武则天最大的软肋不是她杀人不杀人这种犹豫,而是她对于世俗的观念,这才是她一生犹豫的问题。归根结底她是一个女人,她应该做一个李家的媳妇。她的"无字碑",一方面表现的是她政治上的胆魄,另一方面体现的是她终究只是一个女人的思想:她不能写在上面或者写在上面是毫无用处的。她不能向后人发表任何演说,这是一个挺悲哀的心态。

显然,作者无意于为武则天翻案。用编剧郑重的话说便是:我怀着寻找美好的坚定信念,冒着被父亲指责为杜撰的危险,急切地用想象力装点着那些遥远的生命,热情地同我大唐的祖先一道生活,勇敢地将内心的一切情感及隐秘的愿望如数交与她们,任她们负载着我的灵魂演绎她们伟大而豪迈的爱情与权谋。

由此看来,《大明宫词》之所以如此情真意切、新颖独到,原来它所选择的那段历史已被注入了现代人全新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