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聪的亲人追忆

马思聪的亲人追忆:

1、几十亲戚遭牵连入狱:

尽管马思聪一直都有回国的心愿,但上世纪80年代末的几次邀请都没有促成他回国。“当时主要是考虑到国内还不够稳定,而且他的身体也不太好,所以就一直搁置了。”马之庸说,“文革”期间的经历给马思聪带来巨大的创伤和阴影。

“文革”期间,马思聪不堪忍受折磨,在亲戚帮助下于1967年从香港奔赴美国。马思聪离国后,亲戚中几十人被牵连入狱,在上海生活的马思聪的二哥跳楼身亡。岳母、侄女和厨师相继被迫害致死。此事波及面之广,令马之庸至今谈起仍然愤慨。

“他走了后,兄弟姐妹都被隔离审查了。夫人王慕理一家更惨,哥哥弟弟都被抓去坐牢……”马之庸当年30多岁,在广播电台工作,不知情的她也遭到隔离审查,被调到麻袋场工作,直到1979年才调回原单位。

而在那十多年间,她及国内的亲戚都和马思聪失去了联系,直到电视上播出马思聪获平反的新闻。

马之庸说,马思聪获得平反后,国内当时的音协主席和领导写信向他道贺,他在回信时说“我是收到信才知道自己有投敌叛国的罪名”,他在信中表示庆幸大家都还健在,并表示自己“适当的时候会回国”。

1985年年初二,马思聪会见自己获得平反后、第一个前去采访他的中国大陆记者时,万分感慨地说:苏武牧羊19年啊!

可是,马思聪等待的回国“适当时候”并没有“出现”。在美国费城宾州医院的手术床上,中国一代音乐巨子马思聪,与世长辞。终年76岁。

2、侄女追忆,回国太心切魂断手术台:

‘叛国投敌’罪名平反 重病思聪“归心似箭”

“文革中他被迫去了美国后,因为写了《我为什么离开中国》一书,被定下‘叛国投敌’罪名。书中称“我是音乐家。我珍惜恬静、和平的生活,需要适宜工作的环境。况且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非常热爱和尊敬自己的祖国和人民。

当然,我个人所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国当前发生的悲剧比起来,全是微不足道的。‘文化大革命’在毁灭中国的知识分子。我和许多党内外多年以来虽然不是一直掌权但毕竟是起过很大作用的人的遭遇是一样的。

夏秋所发生的事件,使我完全陷入了绝望,并迫使我和我的家属成了逃亡者,成了漂流四方的‘饥饿的幽灵’。如果说我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越轨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从中国逃跑了……”

不过他看得开,没有怨天尤人,亦无记恨,因为他根本没时间去多想,他一直在乐此不疲地创作着……”昨晚9时,一直在忙于14日马思聪各项纪念活动的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思聪侄女马之庸,抽空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一谈起叔叔,马之庸充满了追思与崇敬。

3、马思聪

收到“平反”信才知背负“叛国”名 堂侄女、马思聪研究会副会长马之庸谈马思聪骨灰回国内幕

“现在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昨晚,马先生的堂侄女、马思聪研究会的副会长马之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国一直是马思聪的心愿,此次,年逾60的马如龙专门从美国护送父亲马思聪的骨灰回国,并将归葬于白云山麓,“这样可以让他与祖国的山水更加亲近。”

4、为乡民办小提琴独奏会

马之庸是马思聪的堂侄女,定居广州。这位70岁高龄的老人的客厅摆着一张马思聪拉小提琴的照片,她翻出马思聪先生各个时期的照片向我们逐一介绍:“这是他上世纪60年代在广州的照片、这是他们夫妇在美国的照片……”。

马之庸说,马思聪在国内时一直致力于普及小提琴,提倡西洋乐器可以演奏出民族化的东西,为此,他不仅在大城市演出,还踏遍了新会、汕尾等广东小城。

抗战时期香港沦陷时,马思聪带着夫人和学生回到家乡海丰,当时年仅8岁的马之庸经常可以听到马思聪应当地乡民要求而上演的“小提琴独奏会”。“他一直都坚持,通过民众检验的音乐才是好音乐。”

5、“他是很讲义气的人”

众所周知,在文革那段非常岁月里,“右派分子”被视为“毒瘤”,很多人为求自保都对之“退避三舍”。但是马思聪却从不怕和“右派”交朋友。马之庸回忆:当年马先生的第6妹夫马国亮被打成“右派”,躲在家里一直不出门。“马思聪似乎没有‘那根筋’。

他经常到马国亮家里,热情洋溢地想和他一起创作协奏曲,马国亮哪有那个激情啊,每次都对他说:‘你回去吧,不要和我一起了,我现在是右派啊’,马思聪总大声地回一句:‘右派又怎么了!’又继续畅谈他的创作。”

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演奏家向泽湃,是跟随马思聪16年的入室弟子。马之庸说:“文革中,向泽湃的父亲也戴上了‘右派’的帽子。身为‘右派’之子后,向泽湃就再也没去学校上课了。有一天,马思聪忍不住,亲自去他家里找他——‘你爸是右派又有什么关系?我一样教你!’发了一顿火后硬把向拉回学校……”

6、幽默风趣童心未泯

马之庸说,“叔叔不善言辞,平时话不多,不过很幽默。”她给记者讲起了一个故事。马思聪被平反后,时任中央音乐学院的领导给他打电话,告诉他这大喜事——罪名“叛国投敌”撤销!

听到这,已是古稀之年的马思聪欣喜之余哈哈大笑,对子女们说:“真没想到我还得了个‘叛国投敌’这么了不起的称号,可惜,现在都没了我才知道啊。”

“他不仅幽默风趣、乐观豁达,而且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马之庸笑言,步入老年后的马思聪很少照镜子了,女儿问他为什么,他睁大眼睛很严肃地说,“敢照?一照镜子就觉得自己老了很多!我不要这样……”

7、冒险手术魂断医院

在马之庸的记忆里,马思聪一生都眷恋着祖国。1966年“不得已离开”后,他对故国家园的思念未曾停止过,并将这些情愫寄寓在自己的作品中。在那首著名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马思聪将自己有家难归的悲凉心情,借用古诗名句演绎得分外真切。

1984年,国家公开为马思聪的所谓“叛国投敌”案平反。1985年的春节,当平反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时,马思聪欣喜不已,不断给国内的亲人挚友打电话,表达了自己的“归心似箭”。可是一直心脏不好的他,那时的病情已加重,难以经受旅途的辛劳。

马之庸告诉记者,马思聪患心脏病多年,此前一直以药物治疗,虽然保守但也稳妥。然而在1986年,马思聪却一改往常,坚持以手术治疗心脏病,因为他认为手术治疗能更快好起来,可以坐飞机了。

“他对手术很乐观,上手术台前也没有交代什么,没想到手术失败了,他在打麻醉针的时候就已经不行了……”提到这,马之庸动情地说,“他实在是太想回国了。”

扩展资料: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广东海丰人。

生于1912年5月7日,1987年5月20日卒于美国费城。1923年随兄去法国学习小提琴,并就读于巴黎音乐学院。1929年回国,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1930年再次赴法,随毕能蓬学作曲。次年回国,先后在广州、南京、上海从事音乐教育、演奏及创作活动。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辗转于西南各地,受到新音乐运动的影响,作品中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

他注意提琴作品的民族化,努力汲取民间音调,如小提琴独奏《第一回旋曲》(1937)、《内蒙组曲》(1937)、《西藏音诗》(1942)、《牧歌》(1944)和《小提琴协奏曲》(1944),管弦乐《第一交响曲》(1941),以及男中音独唱曲《永生》(1937)和《20首抗战歌曲》等。

其中不少作品的音乐主题采用民歌素材,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1946年他指挥台湾省交响乐团,并在台北、台中、台南等地举行独奏会。1947~1948年先后在广州和香港教学。在此期间,由于受到民主运动和解放战争胜利的鼓舞,先后创作了3部歌颂祖国、向往光明的大合唱。

即:《民主大合唱》(1946)、《祖国大合唱》(1947)和《春天大合唱》(1948)。1949年,马思聪离开香港赴解放区。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除担任教学和演出外,主要从事创作。

截至1966年11月,其主要作品有:话剧《屈原》配乐(1953);管弦乐《山林之歌》(1954)和《第二交响曲》(1960);大型声乐曲《淮河大合唱》(1956);以及一些民歌改编曲、室内乐和小提琴独奏曲等。

马思聪是中国最早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的演奏和作品,对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的其他管弦乐作品,在民族风格和西欧作曲技巧的结合上,作过有益的探索,有一定的贡献。

自1967年起,马思聪在国外从事音乐创作、教学和演出。

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

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

作为一位作曲家,马思聪在长达半个多世纪内,涉及小提琴音乐、交响音乐、协奏曲、大合唱、室内乐、钢琴音乐、歌剧、舞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多个领域。以他的小提琴作品在中国近代音史上影响最突出。

主要代表作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西藏音诗》、《第一回旋曲》、《牧歌》、《秋收舞曲》、《山歌》、《双小提琴协奏曲》,交响音乐《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大合唱《祖国》、《春天》,舞剧《晚霞》、歌剧《热碧亚》等。

小提琴曲《内蒙组曲》是马思聪的成名之作,作于 1937年.尤其是其中的《思乡曲》和《塞外舞曲》已成为饮誉中外的优秀中国小提琴代表作。管弦乐《山林之歌》作于1954年.它以其创作技法精湛和民族风格的鲜明,被认为是马思聪交响音乐中的精品。

《思乡曲》和《第一回旋曲》都创作于1937年,它们也都是采用民歌的曲调素材写成的。 我们中国民族众多,是个民歌大国。无论汉、满、蒙、回、藏,和其他民族,都有着数量多和音乐素材丰富的民歌。写作这两首乐曲,就是用内蒙古民歌的素材。

《思乡曲》原先是马思聪写的大型管弦乐曲《绥远组曲》中的第二乐章。《绥远组曲》又称《内蒙组曲》,这是因为“绥远”是旧地名,后来它被划入内蒙古的缘故。但音乐版物上又把此曲称作《绥远组曲》,所以我也跟从此说。

马思聪有多量作品采用内蒙古民歌作为创作素材,我想这不但是内蒙古民歌大多具有豪放、朴实、深沉兼具的特征,同时还和它们的曲调舒缓可歌,又能适应各种心情的可塑性有关。《绥远组曲》中的三个乐章分别叫做《史诗》、《思乡曲》、《塞外舞曲》。

由于马思聪的管弦乐作品非常小提琴化,它们都可以用小提琴独奏钢琴伴奏这样的形式来演奏。这三个乐章中,尤其以第二乐章最为优美感人。当年前苏联的交响乐队在介绍中国的作品时,就专门演奏它。

所以,把它称为“第一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的中国管弦乐和小提琴曲(另外我国的第一支走上国际舞台的钢琴曲,那就是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了)。由于用小提琴来独奏的《思乡曲》特别受欢迎,所以时至今日,这个曲子(还包括后边那个《塞外舞曲》)也就变成几乎只用小提琴独奏了。

人所***知,《思乡曲》的主题,用的是一支只有短短八小节的民歌:《城墙上跑马》。北方内地原先比较贫穷的地方,其土城墙都是窄而不宽。在上面跑马,只能往前,不能掉转马头而回来,这是曲意,它的确道出了深藏在去国怀乡而无法归来的游子心中的凄楚感受。

质朴的民歌,其曲调本质上就是非常优美的。作者对它毫不作修饰,只是让小提琴把它在中低音区演奏出来,然而就在后面,作者顺着这个朴实的主题,写出了好几个风格上非常统一的发展主题,使得这种思乡情绪不断提升和发展,终于在小提琴奏出激动的双音乐句时,到达高峰。

这样,最后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再次奏出这个民歌主题,用宁静、延绵的音乐声,演述出游子的乡愁,随着从低往高的一连串上行平行四度,作者把这种解不了的乡愁凝结在逐渐逝去的极高音的泛音上了。游子回来了没有?没有。他再也回不来了。

《第一回旋曲》写作上是标准的回旋曲式。是我国小提琴曲中写得最工整的一首,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认真的创作风格。主题是来自一首粗放而富有豪情的内蒙古民歌《情别》,有着很有特征的切分节奏。

经过作者的仔细处理,再度创作,加上多个副主题和歌唱性的慢速对比主题,使它最终成为一首快速的充满激情的优秀作品。我个人认为,它虽是一首非标题音乐,但是其音乐形象是明确的,它很好地体现出了我们民族的力量和自信。

同时,在当时那个演奏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一首炫技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来华访问演出时,就特意选择了演奏此曲!所以,它是第一首被外国小提琴大师演奏的我国小提琴独奏曲。

百度百科-马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