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剪辑流程——粗剪是电影的脉搏
剧情走向结构图的建立是剧本的脉络,其途径和方法在第二章已经详细讨论过,不赘述。这里要重点讲的是,趋势结构图建立后,如何根据趋势结构图来考虑、选择、选择剪辑方案,也就是把思路进行下去,把导演的脉搏做出来。
就拿《别回头》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来说吧。
《别回头》与其说是在讲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强调建立一个反传统的带有奥利弗·斯通个人气质的诗意电影标签。这正是电影剪辑师在开始剪辑电影之前牢牢把握的,于是他处处表现出反传统的“狭缝剪辑”来打破流畅的叙事,在构建非线性双时空的同时,建立起自己极具表现力的诗意叙事语言结构。
这种用反传统剪辑方案实现电影反传统风格的“脉动”是怎么出来的?
一是剧本,二是导演,三是素材的内容和影像风格。
先说剧本吧
《不要回头》讲述的是鲍比因为汽车的散热器管爆炸而被困在小镇,却在一系列事件中越陷越深,无法离开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狗咬狗的社会和一种似乎带有宿命论意味的绝望生活。”为了突出思想,整个故事充满了略显疯狂的剧情设定和黑色幽默气质,其叙事走向和人物情绪都是已经将人生推到了谷底的绝望。电影的这种立意和剧情设定,包含了大量做视觉效果和颠覆传统的元素。
再看导演
奥利弗·斯通导演的电影是出了名的不落俗套,每部电影都要牢牢打上个人特色的烙印。他的电影让人眼花缭乱并不奇怪,但循规蹈矩是特例。
最后看电影素材
肩扛式摄影,具有强烈的象征意象(秃鹫、蛇、猫、蝎子等。)、不规则的构图、快速的晃动和投掷镜头、随处可见的影像都表现出导演强烈的不落俗套的个人风格和通过影像传达意义的目的。
剪辑师准确把握了这一切后,确立了以“狭缝剪辑”打造反传统诗意电影的思路。
在《不掉头》中,倒叙被用来重新安排时空关系,鲍比出现在小镇的前因、格蕾丝的成长经历、杰克对前妻的描述被拆解成无数片段,作为回忆插入当下的时空,形成了由连续倒叙组成的“段落加片段”的双时间非线性结构。
在材料的选择上
剪辑师在拍摄时特意选取了导演违背经典构图的场景,并结合了摇镜的叙事风格,突出了影片的躁动:还大量使用了跳跃、时空自由切换、摇镜、升级、象征、切割等反传统的手法。,加强了影片的节奏和画面的动态走向,表现了人物动荡的内心世界,并佐证了人类社会的掠夺性、贪婪性和凶残性的思想,呈现出诡异多变的电影风格。
例如,在电影的开头,鲍比被显示为在一条闷热而贫瘠的道路下独自肿胀。于是乎,杀死一只动物的场景,前编者不拘一格,深刻无比:
七个短镜头中,除了三个相关镜头,其他镜头都不是在描述事件本身,也不是常规的传统叙事方式。这一段只是给观众一种碾压动物的印象,并没有有意呈现整个清晰的过程。编辑通过组装注重镜头的象征意义和炫目风格化。这让影片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感和时尚感,也充满了寓意。
为了更清晰地建立这种形象风格,编辑在去鲍比车库的路上增加了秃鹫、蛇、食腐动物和狮子等一系列象征性镜头,以象征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和鲍比即将到来的厄运。在后来的叙述中,编辑还多次选取了波比站在镇上画有蛇等猛兽的广告牌下,在蝎子的水管前爬行的场景,通过这些不断出现的场景进行积累,渲染出创作者想要表达的生活乐趣和价值观。
应该说,正是剪辑师找到了表达承载意图的镜头的正确方式,才使得原本在大部分电影中作为过渡的空镜头,在这部电影中成为一种意图强烈的程式化元素,成为诗意视听语言的重要体现。在时空和事件的转场上,《别转身》完全不在乎流畅度,而是更注重人物在某一瞬间的情绪和内心想法的表达,这几乎成了转场的主要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重要情节点(场景)大胆炫目的剪辑手法。
有一个车商勒索博的场景,没有笑。编辑首先用了一组快速的镜头进行组装和连接,表现了车库老板和鲍比越来越不耐烦的心情。当鲍比拿起扳手冲过去的时候,车店老板挥舞着鹤嘴锄,却用一个人把他拎了起来,动作中有几次反复的跳跃和砍击,给鲍比造成了一种动态的力量感和压迫感。
编辑的重点不是解释两人的冲突,而是鲍比此时此刻的焦虑、无助和压抑,以及两人通过争吵形成的汹涌的视觉感受。
编辑对机械师愤怒的奴隶状态通过一系列的跳跃呈现,体现了鲍比的极度无助。最后,机械师在引擎盖上的一笔,配上一匹马的嘶鸣音效(该车的车标恰好是一匹马),让整个场景在紧张和骚动中呈现出一点充满讽刺的黑色幽默。这种处理方式既传达了人物的心理节奏和情绪,又凸显了影片独特的人格风格。鲍比在超市被抢劫了。前期编辑首先选取了大量的快摇镜头和云台。通过正确的连接,形成了迫切的节奏感。卢先波面对巨款被劫保命时的紧张,也制造了抢劫现场的紧张气氛。
歹徒被枪杀后,编辑使用了升级后的处理方式。委婉的背景音乐中,漫天飞舞的钞票像散落的雪花缓缓飘落。博比在地上爬着,绝望地看着救命的钞票消失。这一刻,编辑用升级后的变奏,衬托出鲍比的绝望和无助。刻意模糊时间和空间,从动态的镜头群到快节奏中的突然停止,这种剪辑方式表现了剧中的节日感和情感,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展现了柊司电影风格的效果。这种风格加上打破线性叙事的结构,实现了编辑“把脉”后设定的剪辑思路,给影片打上了独特的反传统诗意电影烙印。
让我们来看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导演以肩扛和固定的混合方式拍摄影片,素材中的影像被倾斜甚至反转。显然是想实现自由式的影像叙事,而那些用固定镜头拍摄的曲面则呈现出一种细腻的味道。如果我想把两种拍摄方式结合起来,我必须用一种混搭的方式来编辑叙事线索和时空。如果我把现在的电影按时序时空重新组合,可以发现不仅叙事变得冗长,而且有些内容缺失,戏剧性远不如现在的电影强烈。这个故事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贾马尔动荡的成长经历(主要内容)、贾马尔在百万美元基金现场的答题过程和贾马尔的受审过程。要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贾马尔和拉蒂卡之间的爱情,还有贾马尔和哥哥之间的亲情。
但在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按照时间和空间的顺序来讲述故事,从哥哥驱逐贾马尔到小贾马尔出现这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贾马尔和拉蒂卡跨越十几年的感情线索,要么是完全缺失,要么是粗略的。为了让故事紧凑优美,同时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弥合和修补,剪辑者在影片中建立了四个时空穿插的非线性碎片化立体叙事模式。这显然是编者“把脉”剧本和素材后,精心思考、计算和安排的结果。整部电影因为这种重构而获得了“重生”(本片的剧情走向结构图和非线性碎片化三维时空在第二章已经详细分析过,这里不再赘述)。
在镜头的选择和组合上,由于导演有意将肩并肩摄影与固定摄影相结合,大量非常规的自由构图与常规构图并存于素材中,所以编辑形成了混合视觉意识过渡、跳跃、升级帧提取、定格提取、相似连接、延迟、后期特效等传统剪辑手法的方案,以适应那些气势磅礴的镜头,将导演汹涌的影像风格推向极致,从而成就一个视觉场景。
比如有一个场景,一个胖警察把贾马尔的头按在水里。编辑在镜头的选择和组合上刻意营造视觉效果,让观众的眼睛形成跳跃感。除了选取一组斜构图的镜头,他还在剪辑台上以走三格、走一格、再定三格的方式将这组镜头连起来三次,造成了一种湍流感。但是这种湍流感和葛达尔的电影不一样。不是不合理的切入,而是人物情绪的跳跃,产生一种情绪上的紧张感,让观众在观看这一幕时,既不会影响流畅度,又能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影响。
在贾马尔童年被警察追捕的一个场景中,编辑在选材时,更感兴趣的是在肩背摄影的过程中寻找一些构图倾斜的镜头,并加入特效,营造出炫目流畅的视觉感受。比如他用画面中太阳的光晕,拼装了一段小朋友跑步的过程。剪辑师在肩扛式摄影的奔跑过程中选用大动态倾斜镜头,用跳切打破镜头的整体性,形成强烈的运动感,并在动作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组装点使用画面中的太阳光晕,让炫目的光线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从而使由多个跳切镜头组成的奔跑一气呵成地呈现出流畅感,这三个重复的光晕与跳切和倾斜构图形成节奏。
甚至在影片的某些段落中,选用了反转构图和特效加翻译构图(如下图)制作的蒙版。这些横向和纵向的构图不仅创造了非凡的视觉体验,还通过变化或周期性的重复创造了节俭感和独特的表现力。
这些都是剪辑师在确认剧本的立意和导演所采取的素材风格后所做出的镜头选择和手法运用,以此来锻造细腻的叙事框架,实现丰富的风格化视觉效果,准确传达影片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打造一场视觉盛宴,使得整部影片既大气又时尚,精致又细腻。
以上两部都是结合剧本,符合导演素材拍摄风格的例子。经过剪辑人员的深思熟虑,确立最合适的剪辑方案,将电影理念和影像风格推向极致。
但有时候,编辑在揣摩剧本,建立剧情走向结构图之后,在审查导演的拍摄素材时,会发现素材的影像风格并不适合表达剧本的思想和故事,或者拍摄素材有很大的缺陷和瑕疵。这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剧本的构思和影片的拍摄目的,剪辑人员在把脉之后,可能会对拍摄风格产生与导演不同的想法,有时甚至会颠覆拍摄风格。在这种情况下,剪辑要特别谨慎,因为有可能导演在拍摄的时候有别的想法,没有完全按照剧本的本意去表演,这种情况在拍摄阶段并不少见。这时候不要急着到剪辑阶段,而是要更好的和导演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听取导演的意见,通过相互学习确立最终的剪辑方案。这个方案可能是我最初想象的颠覆性意见,也可能是在了解导演最终意图后,根据他的拍摄风格重新起草的。比如电影《盒子》就是剪辑颠覆导演素材拍摄风格的例子。
《盒子》是一部小成本的商业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发现一个藏着尸体的盒子并引发一系列事件,最终误杀妻子的故事,带有婚外恋、悬疑、谋杀等商业情节构建的元素。看完材料,编辑发现有大量的长镜头,采用手持拍摄和自然灯光效果,有一种艺术片的气质,但不符合剧本的主题和电影的商业性质。
剪辑师并没有急于开刀,而是反复揣摩剧本,确立剧情走向,然后仔细审视素材,确定导演拍摄的素材能否在完成叙事的同时,改变拍摄风格,实现影片的商业气质。拟好剪辑思路后,编辑与导演、制片人沟通,最终决定颠覆导演的拍摄风格。运用破剪的方式,把长镜头剪掉,运用跳剪、挖剪、边缘镜头等剪辑手法,贴近剧本故事的“商业”,变拍摄镜头的“艺术”为“商业”。
这一剪辑方案确定了粗切和精切时镜头选择和组合的标准,最终统一了导演的拍摄、剧本和演员的表演,剪辑出一部部精彩绝伦、低成本的商业电影,获得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我最喜欢的亚洲电影奖”和“最受大学生欢迎电影奖”,成为新人奖单元三部中国内地电影之一(来自世界各地的十部电影入围)。有影评人称之为“一股奇怪、多疑、恐怖、幽默的黑人旋风。”资深港产电影人文隽曾撰文称赞《盒子》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国产新片,展现了国产电影少有的黑色幽默。大陆影评人周立铭说,“这部电影既有商业片的可视性,又有艺术片的回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剪辑之所以要在剪辑阶段之前把好影片的脉搏,是为了准确拟定剪辑思路:搞清楚影片要说什么,导演想用什么样的风格,剪辑可以用什么手段来渗透他的风格,把它推向极致——什么时候找准影片的脉搏,什么时候“剪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