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灵盗墓:清朝皇子后裔的掘墓热

民国盗墓史芮亲王多尔衮?内幕卷作者:倪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民国时期的“觉醒”潮中,清朝皇子的后人挖祖坟有了一个好听的借口——“觉醒”。唤醒是中国过去第二次埋葬的习俗之一。就是把棺材或骨头从旧坟墓里挖出来,埋在另一个地方。原因要么是后代移民,随祖先迁走,以求心安;要么原葬地不好,请风水先生找个风水好的地方安葬,吉利;一些原来的墓地被占用,不得不搬走...清朝皇子的后代纷纷“复活”祖坟,原因大多与此无关,主要动机是为了赚钱。在清朝灭亡之前,这些王子的后代都充满了威望。辛亥革命后,这些人失势了,没有女仆侍候他们。男人和仆人互相拥抱,突然拒绝了。有些人迫于生存的生活压力,所以他们干脆蹬三轮车。例如,慈禧太后的娘家,克勤郡王家族和最后一代郡王闫森,不得不做人力车夫,被称为“车王”,位于门头沟冯村的祖坟,因此得名“车王墓”。由于没有钱和谋生的能力,这些习惯于张着嘴、衣不蔽体地生活的有钱王子的后代开始挥霍他们的祖传财产。像严森这样的王爷的后代能自立还不错。然而,大多数人在卖掉所有祖先后开始“卖祖坟”:首先卖坟树然后卖土地,最后“醒来”并直接挖出陪葬品换钱。北京学者冯其立先生是研究王冶芬的专家。他对北京周边的王爷坟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著有《清代王爷坟》一书。在书中,冯其礼先生提到了许多王冶芬被盗的案件。荆溪田村北柯王墓,1913(民国二年)。后来人们在墓地上放下树木,然后卖掉了大部分墓地。看到这种情况,盗墓贼很快就来到了墓地。后来,柯王的后人把这里的瓦片石头都卖完了,1924年(民国十三年)他们来“唤醒”并彻底刨平了祖坟。“蓝色王琦”墓地位于明十三陵仙人洞前,是郑亲王辅政大臣通奇第二个儿子及其后代的墓地,包括“东宫”和“西宫”。1930年(民国十九年),昌平大旱,蝗灾爆发。卖了墓地上的树后,王宓的一个哥哥拆了墙卖砖卖瓦,最终“复活”了。位于昌平县半壁店的怡亲王墓是乾隆第八子永宣亲王的墓地。这位王子活了87岁。1925年(民国十四年),后人将他坟前的树木、砖石变卖,然后“复活”。据说当我打开地宫时,我看到了两具棺材。尸体保存完好,有许多陪葬品。北京东直门外的“十二陵”是康熙皇帝第十二个儿子的墓地。1929年(民国十八年),甄公后裔溥植将十二陵地面上的建筑全部拆除,并将砖和木材卖给东直门里的窝头刘。然后“醒来”,挖完地宫,发现石床上放着三口棺材,埋在小王井村,随葬品自然留下了。.....民国年间,很多王爷的后代都是靠卖树卖地挖祖坟干这种事,出现了一波“觉醒”。尤其是卖树现象最为严重。在过去,墓地上的树是绝对不出售的。种植它们是为了保护风水。这些树通常被称为“风水林”,砍伐它们会破坏风水。但你想想,清政权已经覆灭,“龙”已经死了,墓地还谈什么风水。我们的小偷“老屋”在北京西郊白石桥有一座郑王墓,这是北京第一座清代郑亲王屋墓。这里最早的埋葬地是清太祖三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吉尔哈朗。齐尔哈朗的坟墓俗称“老屋”,后来的太子墓是“二屋”,后来的岷县王墓是“新屋”。郑王墓上的古树太多了,三四个人都抱不动。后人在生活贫困时开始卖树:在1926年(民国十五年),郑亲王赵旭把这里的树卖给了一家木材厂,他的叔叔乐泰不要钱。当他摆放这些树时,他象征性地在王业的坟墓旁留下了四棵树,其中两棵被列为“古树名木”,因此它们被保留了下来。出售树木后,建筑材料被拆除并出售:1927(民国16年),赵旭将托龙碑和瓦片出售给张学良。当东北军来拆毁王业的坟墓时,他们还设置了岗哨。1931年(民国二十年),郑王墓上发现盗墓贼。这些盗墓贼被埋葬在吉尔哈朗“老屋”附近的方福金和舒福金的几座墓葬中。一些人认为事情不对劲,并向警方报案。警察抓住了正在挖掘“老房子”的盗墓贼。经过审问,他们得知原来盗墓贼竟然是又穷又窘的郑自己的家人。这座“老房子”后来没有被保存下来。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前,一群便衣盗墓贼盗走了“老宅”。日本投降后,一名国军高官派人盗墓,盗走了许多陪葬品。在观看坟墓修补时,人们发现盗墓贼用炸药炸开了“老房子”,然后从顶部打了一个洞,钻进了地宫。新中国成立之初,郑王的后人干脆什么都没留下,来“醒”过一次。这个骨灰盒是青花瓷,后来被北京文物部门以高价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