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人物介绍

任继愈

任继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佛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师从汤用彤、贺麟。1942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先后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课程。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中国佛教史》、《宗教词典》、《中国哲学发展史》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中华大典》等的编辑出版工作。

中文名:任继愈

别名:字又之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平原县

出生日期:1916年4月15日(丙辰年)

逝世日期:2009年7月11日

职业:学者,哲学家,历史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信仰:国学

主要成就:国家图书馆馆长

代表作品:《中国哲学史》

职务: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名誉馆长

人物简介

任继愈,字又之,山东德州平原人。1934年,毕业于山东省平原第一中学并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8年毕业。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中国哲学问题、朱子哲学、华严宗研究、佛教著作选读、隋唐佛教和逻辑学等课程,并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中国哲学史课程。

1955-1966年担任《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

1956年起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

1964年,负责筹建国家第一个宗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任所长,并于1978年起招收宗教学硕士生、博士生,1985年起与北大合作培养宗教学本科生,为国家培养大批宗教学研究人才。他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并曾多次在国外讲学并进行学术访问。

任继愈于1987年至2005年1月年间,任国家图书馆馆长,是学术界的代表,并担任王羲之艺术研究院学术顾问,曾当选为第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91年6月,任继愈先生应邀出席了在山东省广饶县举行的“孙子学术研讨会”,和其他150余名与会专家***同揭开了关于孙子故里的千古之谜,确定山东省广饶县即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思想家、《孙子兵法》作者、兵圣孙武(孙子)的故里。会上,任继愈先生被推选为中国孙子与齐文化研究会会长,并被聘为广饶县孙子研究中心特邀顾问。

任继愈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11日4时3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3岁。

任继愈先生一生简朴,嗜好不多,除了酷爱藏书之外,就是一枚爱不释手的汉玉把件双面马驮金。很为世人称道。

学术主张

继愈先生把总结中国古代精神遗产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和使命,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他最初相信儒家。解放以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用马克思主义总结中国古代哲学的工作中,他是做得最好的一位。由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就是大学哲学系的基本教材。四十年来,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哲学工作者。七十年代后期,他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他在《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一文中,指出“司马迁的《史记》把老子与韩非合在一起,写成《老子韩非列传》。古人曾指责司马迁分类不当,认为老子不应与韩非摆在一起,其实两家有相融相通处,《史记》的安排并不能算错,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把对佛教哲学思想的研究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的组成部分。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他连续发表了几篇研究佛教哲学的文章,受到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这些论文后来以《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出版,成为新中国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宗教问题的奠基之作。1964年,他奉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之命,组建世界宗教研究所。几十年来,世界宗教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批宗教研究人才。他在继《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之后,又主编《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道教史》、《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

任继愈先生第三项学术贡献是提出了“儒教是教说”,这一判断根本改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看法,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来面貌的基础性理论建树。这些年来,“儒教是教说”逐渐得到学术界理解和赞同。

任继愈先生的第四项学术贡献,是领导了大规模的传统文化的资料整理工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任继愈先生就领导了《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整理和编纂工作。全书106册,1.02亿字。《中华大藏经(下编)》也已经启动,预计2亿-3亿字。同时,任先生又主持编纂《中华大典》,预计7亿字。

任继愈先生的第五项学术贡献,是始终坚持以科学无神论为思想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坚持宗教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用无神论思想批判形形色色的有神论,抵制各种打着科学和民族文化旗号的土洋迷信。在他的领导下,创办了建国以来、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以宣传无神论为宗旨的杂志:《科学与无神论》。

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老子全译》、《老子绎读》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4卷本)、《中国佛教史》(8卷本,已出第1、2卷)、《宗教词典》、《中国哲学发展史》(7卷本,已出第1、2卷)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论文收集在《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和《中国哲学史论》中。

刊行著作

专著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

《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年)

《范缜“神灭论”今释》1957(译注)

《墨子》1961(专著)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

《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

《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佛学论文集》1984(合著)

《中国哲学发展史》1985(专著)

《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

《佛教史》1991(专著)

《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94(专著)

《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佛教与东方文化》1997(专著)

《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

《天人之际》1998(专著)

《墨子与墨家》1999(专著)

《任继愈自选集》2000(专著)

《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

《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

《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论文

韩非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55年04期)

从“内经”看中医的理论基础(《江西中医药》1956年06期)

鲁迅同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们的关系(《科学通报》1956年10期)

魏晋清谈的实质和影响(《历史教学》1956年10期)

禅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57年04期)

春秋时代天文学和老子的唯物主义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年04期)

论老子哲学的唯物主义本质——兼答关锋、林聿时同志(《哲学研究》1959年07期)

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0年02期)

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唯心主义的“后期庄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年02期;《哲学研究》1961年02期)

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哲学研究》1962年02期)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教学与研究》1962年02期)

墨子生卒年简考(《文史哲》1962年02期)

关于《物不迁论》—一篇形而上学的佛学论文(《学术月刊》1962年02期)

孔子——奴隶社会的保守派、封建社会的“圣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4期)

庄子探源之四——“后期庄学”(内篇)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年05期)

孔子的“仁”的保守思想中的进步意义(《学术月刊》1962年07期)

王弼“贵无”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3期)

关于《不真空论》(附今译)(《学术月刊》1963年03期)

如果老子是唯物主义者(《哲学研究》1963年06期)

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军事辩证法思想(《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3年06期)

孔子讲的“仁”能不能是人类普遍的爱(《学术月刊》1963年08期)

研究哲学史首先要尊重历史(《哲学研究》1963年04期)

儒教的再评价(《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02期)

宗教研究与哲学研究(《青海社会科学》1982年05期)

中国文化的特点(《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5年01期)

道家与道教(《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1987年03期)

禅宗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02期)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五台山研究》1990年03期)

中华民族的生命力:民族的融合力,文化的融合力(《学术研究》1991年01期)

从中华民族文化看中国哲学的未来(《哲学研究》1991年11期)

把《周易》研究的方法问题提到日程上来(《哲学研究》1992年01期)

中国哲学的过去与未来(《中国哲学史》1993年03期)

弘忍与禅宗(《佛学研究》1994年01期)

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05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齐鲁学刊》1994年06期)

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齐鲁学刊》1996年02期)

老学源流(《寻根》1996年02期)

中国哲学史的里程碑──老子的“无”(《中国哲学史》1997年01期)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2期)

齐文化的产生和研究齐文化的意义(《济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郭店竹简与楚文化(《中国哲学史》2000年01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光明前景(《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04期)

李贽的悲剧结局(《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1年01期)

宗教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实际和现状(《中国宗教》2001年02期)

谈谈孝道(《人民日报》2001年7月24日)

五台山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五台山佛教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讲话(《五台山研究》2002年03期)

李贽改革悲剧给后人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说忠孝——儒学的回顾与前瞻(《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2004年)

无神论教育与科教兴国——2003年11月28日在中国无神论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上的讲话(《科学与无神论》2004年01期)

中国封建社会忠孝规范的历史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29日)

对忠孝传统应给予新评价(《北京日报》2004年2月23日)

现代文明与宗教对话(《中国宗教》2004年12期)

汉字识繁用简的必要与可能(《光明日报》2006年5月17日)

再谈儒家和儒教(《北京日报》2007年3月12日)

再谈儒学(《中国文化报》2007年4月26日)

《墨子·非攻》读后

主编

《中国哲学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

《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

《佛教经籍选编》1985(选编)

《中国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增订本)

《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7月)

《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1993(主编)

《中国哲学史通览》1994(主编)

《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1996(主编)

《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第三辑》1997(主编)

《禅宗与中国文化》1997(主编)

《宗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8月)

《儒教问题争论集》2000(主编)

《中国藏书楼》2001(主编)

《宗教小辞典丛书》2001(主编)

《齐鲁人杰丛书》2001(主编)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2002(主编)

《中国国家图书馆碑帖精华》2002(主编)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宗教学》2002(主编)

《佛教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中华大藏经》2004(主编)

《墨子大全》2005(主编)

《新版宗教史丛书》2006(主编)

《国际汉学》(1-16辑)1998-2007(主编)

《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2008(主编)

《中国文化经典》2008(主编)

《中华大典·哲学典》2008(主编)

序跋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史论集》序(《哲学研究》1983年06期)

《印度佛教史》汉译本序(《晋阳学刊》1984年05期)

《五台山古诗选注》序(《五台山研究》1987年01期)

《中国佛性论》序(《哲学研究》1988年06期)

《禅宗的形成及其初期思想研究》序(《哲学研究》1989年11期)

《阴符经素书释义》序(《中国道教》1992年03期)

《苏轼禅诗研究》序(《佛学研究》1995年01期)

《中国儒教史》序(《中国哲学史》1997年04期)

《惠能评传》序(《中国哲学史》1999年03期)

《汤用彤全集》序二(《中国哲学史》2001年02期)

《十六国帝王列传》序(《文史月刊》2003年01期)

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中国儒教论》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2月1日)

随笔

熊十力先生的为人与治学(1988年)

有关蔡元培校长几则轶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散记(《北京日报》2006年4月3日)

社会评价

孙家正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

任继愈是国家图书馆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馆长。文化部原部长孙家正曾评价说:“任先生是图书馆界的一面旗帜,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资深学者,这面旗帜和国家图书馆的地位是相称的,把许多专家学者、知识界以及社会上关心图书馆事业的人们吸引、聚集到这面旗帜下,大大提高了国家图书馆崇高的学术地位、文化形象。”

杜继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在学术上,任继愈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杜继文说:“他特别能采取平等的态度来研讨,跟学生在一起也特别随便,从来不会用自己的身份强迫别人接受他的观点。”任继愈90岁生日时,学生想为他做寿,但是他并没有同意,只是进行了一个很低调的学术研讨会。“任先生始终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最平常、普通的人,他没有任何特别的特点,可是这也就是他最特别的地方。”

陈力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作为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的任继愈,在国图有很高的威望。陈力透露,以前每次参加国图的会议,任老说的最多的就是希望大家多读书。“他还曾幽默地说过,国图博士论文厅中有句话是《楚辞》里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任老笑称应该把这话换掉,免得读者觉得在国图里查资料要东奔西跑,国图也要给读者提供更方便的服务。”陈立认为,任老一生处世低调,不图虚名,“他生前曾交待过几件事,不出全集、不过生日、过世后不进行很隆重的告别仪式。”李申(任继愈的学生、上海师范大学哲学教授)李申认为,他不仅是研究读点校,他总是亲力亲为,从中国哲学的大家,也是一位不做‘挂名主编’。”李申说,每全方位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辞去国家图书馆任老办公的学者。“特别是对于古籍文献整理,任老有着自己的原则。从做选题、写提纲到审稿任老都要一本本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