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狩猎》?

狩猎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电影。不温不火的叙述,冷静理性的镜头,酝酿着接近绝望的压抑、狂躁、冷酷。这部丹麦电影像北欧的冬天一样寒冷,在惊悚片中无情地在人性和社会道德上割下了深深的一根骨头。这部电影的观影过程绝对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影片中酝酿的一种冰冷近乎绝望的气氛让整部影片充满了张力,近乎暴戾的怨念充斥着胸腔,让人意志中的理智和情感混乱。爆炸式的剧情张力,让整部电影的气氛处于一种极其微妙和爆炸性的位置,而这种微妙的张力来自于人们内心的斗争。俗话说三人成虎,但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三人成虎的故事。孩子在影片中的天使与恶魔之间获得自由,让三人成虎的故事更加深刻,令人不寒而栗。西方国家对儿童的保护和重视,在这部电影中也能看出来。孩子的话往往是无心的,无意的。但是,如果这种无心的“童言无忌”陷入了社会道德禁区而被误解,那么纯真就可能变成剧毒。可惜片中的主角是一个不幸中毒的倒霉蛋。孩子自然不用为自己的话负责。短暂的人生经历让他们在社会地位上一无所有,但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社会上的一个位置几乎可以是他们的全部。当这些被摧毁,就意味着个体的社会性被抹去。对于一个理性的成年人来说,这是一场变相的谋杀。儿童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弱。所以,一旦出现对儿童的疑似侵害,社会群体总会毫无保留地站在儿童一边,对他们进行攻击,但当这种社会毫无保留地被曲解和误用时,儿童就会从天使变成恶魔。孩子不健全的人格和鉴别力,使得社会常规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这里无法实现,所以他们的话往往会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影片中,卢卡斯的生活被一两个无厘头般的孩子摧毁,但摧毁过程中最大的破坏力并不是孩子直接带来的,而是社会群体的排斥和异化。毕竟人还是群居动物。当一个人被孤立,被疏远的时候,这种疏远对人的伤害是很大的,更何况这种排斥,这种有意的疏远是不正义的。影片的张力正是建立在这种排斥与不公的对立之上,准确地展现了这种恶性的人际对立和人物内心的崩溃。谣言猛于虎,当社会伦理禁区的谣言来自天真的孩子时,破坏力更猛。影片中,面对接踵而至的丑闻和各种谣言,社会群体之间的对立逐渐变得立体而激烈。从一开始就有怀疑的余地,到排斥整个社会群体,影片在看似平静的氛围中酝酿着更多的恶意。当观众把主人公作为第一人称带入故事时,这种恶意和恶意就在慢慢酝酿。影片前半个小时,我觉得有点迷茫,切入太慢,但一过这个节点,影片就开始展开爆炸式的张力,导演冷静理性地处理镜头,就像影片中的主角开始克制自己的理智,但到了后半段,当主角的理智开始动摇,影片的镜头还是一如既往的冷静,如镜头内的躁动,镜头外的冷静理性。让观众有一种由内而外的愤怒,甚至有一种反社会的暴力情绪。正是因为镜头的冷待机和故事中的爆炸张力的强烈反差,让主角愤怒却又无奈,带来了巨大的带入感和精准的人物刻画。这部电影的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很容易在掌声中玩弄观众的情绪,这是丹麦导演的技巧。这种沉重的社会题材电影往往能带给人更多的思考,无论是去年的爱情,还是过去更多的欧洲社会题材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教堂里的那一幕。主人公来到教堂,一个乞求救赎的地方,讽刺的是,带着上帝博爱的光环。这可能是他在一个社区里唯一可以做“罪人”和“好人”的地方。当孩子们开始用天使般的声音唱起圣诞颂歌时,邪恶与天真的巨大反差让主人公的理智濒临崩溃,但毕竟他的理智没有崩溃。这种人的社会性永远不会被抹去,否则他会绕过卡拉的父亲直接攻击孩子,理智地告诉卢卡斯孩子是无辜的。卢卡斯只能拿卡拉的父亲出气。我觉得这终究是一个错误的判决,因为最后一幕清楚地表明,这整场闹剧最大的罪魁祸首不是卡拉,也不是做出错误判决的卡拉父亲,而是卢卡斯所生活的整个社会的偏见。影片最后的成人礼值得玩味。对霰弹枪的接受和周围暧昧的笑容让人不寒而栗。成年意味着力量和责任,但也意味着代价。社会团体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接纳你,给你一定的职位,或者像卢卡斯一样残忍地迅速把你清除掉。这种社会群体对个人的无意排斥,让人看到了社会的本质,看到了底层。这种偏见和迫害在浩荡的历史中能有多小?直到今天,它还在我们身边爬行。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击碎了我所有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心中酝酿已久的戾气终于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响吓得冻成了冰,一股刺骨的寒意充斥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