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品质包括哪些
问题一: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哪些 一、成人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幼儿期孩子的心理活动比较简单,多以感官受外部的 *** 而出现的反应为主,在行为上多以模仿为主。所以,周围的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成人有不良的个性倾向,如脾气急躁、性格孤僻、待人冷淡、多疑、爱慕虚荣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固定的心理倾向,以致于给孩子造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不良个性后果。因此,作为成人,在幼儿面前一定要有健康的行为和良好的品质,使幼儿能受到榜样力量的感召和净化,沿着美好的个性发展轨道成长。 二、创设一个好的环境
人们知道,如果幼儿受成人约束过紧,幼儿就会感到精神压抑,失去童心,个性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只有为孩子创设一个能充分表现自己能力和体验成功欢乐的环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孩子们才能充分放松自己,心情愉快,无拘无束。因此,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透明”的生活空间,提供良好的表现机会,使他们的才能、
爱好和特长有充分施展的天地。把自由权和主动权交给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在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天地里生活、学习和娱乐,并发展良好的个性。
三、培养幼儿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
给孩子更多的爱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面对挫折、困难,性格开朗、乐观的人应付自如。而性格内向、忧郁的人会忧心忡忡、长吁短叹。要培养幼儿开朗、乐观的性格,成人首先要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在幼儿遇到挫折、困难时,我们要引导幼儿动脑筋、想办法,培养他们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问题,提高孩子的心里承受量,使幼儿树立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的思想,激发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四、要给幼儿更多的爱
爱孩子,正面教育,尊重幼儿的人格,已是人们所熟知的教育原则,爱,对于幼儿有特殊的意义,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感情和行为的发展与成人对他们的态度有直接关系,成人如果和颜悦色,亲切体贴,把真诚的热爱、尊重与严格的要求融合起来,使幼儿得到关怀而感到满足和愉快,这就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如果对幼儿缺乏应有的爱,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斥责,甚至施行惩罚,使幼儿望而生畏,心情处于紧张状态,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而逐渐形成自卑、畏惧、胆怯和盲目服从等不良性格。
五、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独立性强的幼儿常常表现为:做事有明确的目的,不屈服别人的强迫,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因此,从小培养独立性,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生活、在事业上不断开拓进取、获得成功打下基础。 所以,凡是幼儿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们可给予适当引导和帮助,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不要生硬的加以制止,使孩子“ *** ”的积极性受到阻碍,而产生依赖心理,更不要越俎代庖。另外,要让孩子适当参加成人的活动,幼儿参加成人的活动,对他们独立性的发展和各方面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当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参加成人的活动时,他会感到自己长大了,他会模仿大人去接人待物,处理问题。使他们更多地了解成人的世界,增长社会生活经验,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
问题二:幼儿学习品质包括哪些?怎样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 3-6岁是幼儿成长的黄金时期,
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对孩子的发展起着奠基作用。美籍华人蔡美儿培养孩子学习品质成功的自传体性质的《虎妈战歌》一书风靡全球,学习品质的培养引人关注。近期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学习品质单列出来,意味着学习品质的培养进入了主流教育视野,提上了教育的议事日程。那么,幼儿学习品质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
一、学习兴趣浓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需要激发兴趣才能真正地进入学习状态。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首先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时兴致高昂、兴味盎然,自然能够注意集中、神情专注、活动持久。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是要激发孩子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学习态度端正
学习态度体现了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如果孩子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对学习活动持肯定的看法,流露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主动勤奋,愿意刻苦努力,并且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就是要让孩子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问题三: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品质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时代的发展要求二十一世纪的人才要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品质,即积极主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而主体性品质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因为儿童从生下来便具有主体性的“潜能”,然而这种潜能只有在支持和鼓励探索的环境中 ,才能充分的变现出来,反之,则会阻碍幼儿主体性的的发挥,甚至造成主体性品质的缺失。但是,在我们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幼儿的主体性地位常常是被忽视的。因此,为使幼儿的主体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师角色意识。
能力介绍
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要有执着的事业心:
幼儿园的日常工作是琐碎和平凡的,同时情况又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孩子的行为不正确,有时孩子的生活又需要教师特殊的照顾,在这样艰巨的工作下,许多教师不免会出现烦躁情绪,而这种情绪会传递给敏感的孩子,使他们感到焦虑不安。所以教师应该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充分的准备,坚定信念,保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
2、要自信、自尊:
自信、自尊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个性特征。一个对自己工作没有信心,消极懈怠的人是无法做好工作的。幼儿教师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处理问题时也表现出自信都将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
3、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
幼儿虽然年龄幼小,但是也喜欢美好的形象。孩子们会说:“陈老师真好看,和妈妈一样”。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教师什么都懂,其形象在他们眼中无比高大,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是敬仰和崇拜的对象,老师的位置往往在父母之前。因此教师要格外严格要求自己,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孩子们喜欢举止大方,亲切活泼,穿着得体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
4、要有爱心和童心:
教师不仅要爱漂亮的孩子,也爱长相一般甚至丑陋和有缺陷的孩子;不仅爱聪明的孩子,也爱发展速度缓慢甚至迟钝的孩子;不仅爱听话的孩子,也爱调皮的甚至有许多问题行为的孩子;不仅爱家庭背景富裕、社会地位高的孩子,也爱平民甚至家境贫寒的孩子。童心是教师通往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的桥梁。一位好的幼儿教师往往是幼儿的“忘年交”,是幼儿群体中的一分子,他们保持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就能够和幼儿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就会在幼儿内心引起“***鸣”,同时教师会在生活中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爱孩子,由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5、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教师要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表示关注、接受和鼓励幼儿的谈话。如教师关注地用目光注视幼儿,用点头、抚摩孩子表示鼓励和对孩子谈话的兴趣,使幼儿感到“老师很喜欢听我说”。教师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要有耐心,细心揣摩和理解幼儿语言中所蕴涵的意义。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如在讲故事的时候,一个孩子老是打扰别人,影响其他小朋友听故事。教师可以说:“当听我讲故事时打扰别人,别的小朋友就很难听到故事,你自己也听不到,这让我觉得很失望。”
6、要有较强的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
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幼儿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能够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准备大量的教学具,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以启发诱导的方式和发散式的提问形式,激发幼儿学知识的愿望,要变让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正确的师生关......>>
问题四:指南背景下的幼儿学习品质有哪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在幼儿一日生活和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从创造性学习品质、主动性学习品质、坚持性学习品质等方面进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问题五:幼儿道德品质形成包含什么 你好,知友:
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依据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随着幼儿的成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最为重要的;我国先秦的孔子也认为,人的本性是近似的,而人的习性是殊异的。可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性是非常重要的。
而幼儿习性的养成以及习性的好坏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的,好的环境会塑造好的习性,而不好的环境会造成坏的习性,所以家长要为幼儿选择或营造好的成长环境,包括家人和周围人的言谈举止在内。为此,要教会和鼓励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好的言行来培养道德品质。
这里,我可以推荐你买一本书,《爱的教育》(你也可以先在线读一下:newxue/baike/loveedu/),看一看意大利作家告诉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也可以读一些冰心的书籍。
祝好,是以为答。
豫新兼者
问题六:幼儿道德品质形成包含哪些心理因素 影响儿童道德发展的五个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儿童道德行为, 发现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下列五项:
智力:智力与儿童之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甚为密切,儿童心理学家
柯尔柏认为,较为成熟的道德判断,需要成熟的抽象推理能力作为基础,抽象的运
思能力是高尚的“泛人类伦理道德”之主要条件。研究发现,十六至十八岁的中国
青年,其道德判断与认知发展间的关系是55%。另一研究亦显示,智力较高的儿童,
其道德判断发展的阶段亦较高,而诚实行为与智力间的相关亦在39%左右,均显示出
密切的相关。
性别:关于男女在道德发展上有无性别差异的问题,学者们之研究结果颇不一
致,有些外国的研究显示出男学生之道德判断较女学生为高。而一些关于中国儿童
的研究,则显示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存在。
亲子关系:无论道德知识、道德情绪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养,都是从家庭
中开始,父母平时的教诲,奖励与惩罚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与态度,行为示范等,
对于儿童的抗拒诱惑,罪咎感态度,以及是非善恶的判断,均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我们所了解的是,温暖的家庭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关怀与爱护的父母态度,
有助于亲子之间的认同倾向,是发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环境。诱导型纪律方式强调说
理,促使儿童了解其本身行为对于自己或他人所产生的影响,有助于自我反省,加
强罪咎感之情绪制裁力量;而权威型的纪律方式,注重硬性规范与强制执行,强调
严厉惩罚与威胁,因此儿童因惧怕而服从,而非真正洞察行为之过错,结果反而削
弱了罪咎感的制裁力量,此外,父母约束方式不一致,则有减弱儿童抗拒诱惑力量
的倾向。
友伴关系:为了发展道德良知与遵从社会规范,儿童的社会经验亦甚为重要,
其中尤以友伴关系为甚,它能使儿童体验到更多的平等互惠之取予关系,在友伴参
与的活动中,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有两方面对于儿童道德发展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是儿童友伴***同制定游戏的规则,这种新的经验,使儿童了解规则是由人们***同制
定,在特殊的需要与协议下是可以更改的,另一方面由友伴交往之经验中,使儿童
逐渐了解每个人均有不同的意见,彼此之互相影响,因而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改变,
对规则产生新的认识,并增进了解他人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均为成熟的道德判断与
行为所必须具备的。此外,与友伴交往儿童亦能逐渐修正其自我中心倾向,发展合
作、容忍、同情、利他、诚实无欺的行为。
社会文化背景:泛文化研究的结果显示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道德判断
的发展上,均依发展的阶段循序渐进,唯发展的速度及道德的内容则受文化的影响
而有所不同,例如与美国儿童比较起来,中国儿童较为相信隐含的正义、惩罚的集
体责任,及因果报应的观念。道德行为诸如诚实、利他、打抱不平等,更易受环境
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