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微电影欣赏
文/杀手里昂里昂
这是2010的13分钟微电影。影片人物少,场景平淡无奇。没有奢华的明星,没有张扬的镜头,但就是这样一部短小精悍的微电影,带给观众的震撼不亚于130分钟好莱坞大片带来的感官刺激。
影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导演的悬疑设定和恐怖氛围的营造。为了增加影片的悬念,导演采用了倒叙叙事方式,在影片开头就提前预设了影片的结局,从头到尾把观众的心悬在了空中。影片开头,随着字幕的出现,黑暗的空气中飘荡着优美的钢琴声。一个盲人光着身子,只穿着一条短裤在弹钢琴。观众不禁对这种盛装的钢琴演奏充满好奇和想象。对于那两个听众来说,就更神秘了。
如果按照影片的色调来构造影片,那么影片就可以清晰地分为两部分。影片前半部分,色彩明丽明快,节奏轻快,对话睿智活泼,不乏哲理意味,尤其是“泰姬陵”的故事,在忧伤中充满了淡淡的浪漫。影片后半段的基调明显阴沉沉重,暗光和封闭的空间令人窒息,与前半段明亮明快的基调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说电影的前半部分只是说明了人物与故事背景的关系,从而为电影的情节发展做铺垫,那么电影的后半部分就真的是故事的高潮了。
当调音师走进老妇人的门时,门关上时,戏剧只是以短暂的冻结开始。昏暗的光线,幽闭的空间,当钢琴调音师意外卷入这场谋杀时,他知道自己无处可藏,只能假装去做,继续扮演自己的盲人角色。但是,这次一旦被抓,将会有生命危险。从此,调音师的命运与观众紧张的心紧紧系在一起。其实好的惊悚片不一定要血腥暴力,也不需要那种虚张声势,轻浮卖弄。在这里,导演通过调音师的内心独白和镜头的调度来设置悬念,营造出电影惊心动魄的氛围。影片中“课表书”这个简单的道具,成了影片中营造悬疑惊悚氛围的重要对象。盲人怎么会有作息簿?通过调音师的疏忽,增加了观众对他命运的担忧。影片中有一个简短的场景有点让人不寒而栗:调音师一边弹琴一边担心老妇人会从他的口袋里翻出日记,而在同一个场景的另一端,墙上老妇人的影子似乎在翻调音师的衣服。随着缓慢而清晰的脚步声,镜头移到了调音师的脚下,然后老妇人停了下来,站在调音师的身后。紧张的气氛凝结在空气中,一触即发。男主角激烈的内心独白后,琴声让我想起导演用晃动的镜头把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一层一层剥离给观众。透过墙上的镜子,观众不禁为调音师的命运担忧。然而,影片以调音师优美的钢琴声结束。
也许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地方就是电影开放式结局的设定。导演没有明确告诉观众调音师的生与死,而是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去遐想。影片开头突如其来的“砰”的一声是枪响还是开门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自己的判断。一部优秀的电影,观众绝对不会只看一遍,而是反复琢磨。看完电影后,他们仍然会回味电影中的所有细节和镜头。
当我们试图欺骗别人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掉进了别人设下的陷阱。我们做各种各样的把戏,但我们认为我们很聪明。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个正常人,却要装瞎给别人调琴。但他的作弊行为却赢得了更多人的同情,订单成倍增长。而且伪装成盲人,顾客在他们面前摘下虚伪的面具,毫无顾忌地穿着内衣跳舞,做面具。这个社会的信任只是建立在比自己弱的群体上。但是餐馆的服务员缺少零钱,因为调音师是盲人。调音师的墨镜放大了社会的冷漠、欺骗和虚伪。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3分钟的片子反映的信息量真的是那么丰富。微电影也能反映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影评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