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影视产业链都是假数据吗?
新闻晨报3月13报道?一方面,《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过去不被关注的慢综艺节目受到好评,大量低俗、搞笑、养眼的真人秀节目退出电视荧屏;一方面,花钱买点击、票房造假的现象愈演愈烈。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主持人曹可凡说:虚假数据不能成为衡量文化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尺,文艺创作不能陷入虚假数据造就的“虚假潮流”。应该建立公正客观的文艺评价体系。
只有假冒的公司才能获利。
在电影市场上,从早期的手写电影票、“一票两卖”,到近年来各种票房造假、注水等行为屡屡被媒体披露。
在电视行业,唯收视率论让收视率造假成为多年顽疾。不管是烂作品还是好作品,只要掌握了收视率,就可以确定节目的档期,广告的利润,电视台的收入。因此,集体努力“创造”收视率的恶性循环时有发生。
曹可凡认为,如果任由这种买卖收视率的行为形成风气,电视台、制片方、广告商、观众都会受到影响,唯一的获益者就是操纵收视率的假公司。购买一集电视剧收视率的费用在30-50万元不等。也就是说,一部电视剧的“打假成本”可能高达数千万元,整个打假产业链的容量高达40亿元。
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视频网站上。有些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播放几十亿甚至几十亿次,背后却有很多水分。有些节目每天播放多达5亿次。其实都是对点击率有贡献的。在互联网平台上,诈骗的成本变低了。很多网店专门做“刷视频点击”,几百元就能换来上千万的点击量。
多管齐下完善评价体系
其实国家这几年对假票房、假收视率、假点击也很重视,也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去年10年底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对票房造假有明确规定和处罚。在电视行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多次表示将严惩收视乱象。2014年,国内首部电视收视率调查国家标准出台,相关行业自律公约也于去年出台。
“随着立法的不断完善,杜绝不良行为指日可待。”但曹可凡提出,为了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文艺评价体系,应该多管齐下:电影方面,针对票房造假手段可能不断更新的现象,在《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进行严厉处罚。对于违规的公司,要及时公布“黑名单”,吊销营业执照。对于一些将假票房与二级市场挂钩进行不当获利的公司,要向司法机关举报或提起诉讼。同时,管理部门要继续升级售票管理系统,进一步公开实时票房数据,甚至引入第三方审核机构。
在电视领域,应尽快立法,为查处收视率造假提供执法依据;相关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一旦发现他们涉嫌诈骗,要立即调查取证,并向司法部门报案。另一方面,目前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广电总局等部门应在现有的城网、国网等收视率统计体系之外,率先引入实时收视率等新的统计方法,实现多种收视率调查模式并存的科学体系。
网络视听节目方面,虽然这类节目很多,数据掌握在不同的视频网站手中,但建议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管小组,定期监测数据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