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3D电影和普通电影不一样?3D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
立体电影就是用两个镜头,比如人眼,拍摄场景的双视图图像,然后用两个投影仪同步放映两个视图的图像,使两个略有不同的图像显示在银幕上。这时候如果直接用眼睛看,看到的图像是重叠的,有些模糊。要看到立体图像,必须采取措施使左眼只看到左图像,右眼只看到右图像。例如,如果在每个投影仪前面安装一个方向相反的偏振镜,它就充当偏振镜。投影仪发出的光经过偏光片后,变成偏振光,左右投影仪播放出立体电影效果。
投影仪前面的偏振镜的偏振方向是相互垂直的,所以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是相互垂直的。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屏幕上,再反射给观众,偏振方向不变。观众使用与上述偏振光对应的偏光眼镜进行观看,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反射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反射的画面,从而看到一个立体的场景,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互补色、开关、柱面镜、狭缝光栅等。都是基于左眼看到左画面,右眼看到右画面的基本原理,在屏幕上观看三维图像的不同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将有更多的方式在屏幕上看到三维图像。
原理分析
人的左右眼看同一个物体,眼睛看到的角度不同,所以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也不完全一样。两个图像经过大脑合成后,可以分辨出前后、远近和物体的远近,从而产生立体视觉。立体电影的原理是两台摄像机模仿人眼的视角同时拍摄,两台投影仪同时投射到同一个屏幕上,供左右眼观看,从而产生立体效果。当拍摄三维电影时,两个相机支架应安装在一个特殊的可调节角度的云台上,并基于三维电影的原理
拍摄符合人眼的视角。两个摄像头的同步很重要,因为哪怕是零点几秒的误差都会让左右眼感觉不协调;所以拍的时候一定要打板子,这样剪辑的时候才能找到同步点。放映三维电影时,两台放映机按照一定的方式摆放,两个画面以完全一致、同步的方式点对点投射在同一个屏幕上。每个投影仪的镜头前都要加一个偏光镜,一个是水平偏光镜,一个是垂直偏光镜(或者对角交叉),这样屏幕就会把不同的偏振光反射到观众的眼睛里。观众看电影也要戴偏光镜,左右镜片的偏振方向必须与放映机相匹配,这样左右眼才能过滤掉没有偏振的画面,只看到相应的偏振图像,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放映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放映的画面。这些画面经过大脑合成后,就产生了立体视觉。利用人眼视角差和会聚功能的特点放映时产生立体效果的影片。普通的电影或者照片都是从单一视角拍摄,影像都在同一个平面上。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如近、远、小、明暗)来产生空间感。立体电影是由两张从类似于人眼的不同视角拍摄的水平视角差的图片组成。放映时,两个画面在屏幕上重叠,形成重影。通过特殊的眼镜或屏幕前的半锥形透镜光栅,观众的左眼看到的是从左视角拍摄的画面,右眼看到的是从右视角拍摄的画面。通过眼睛的会聚功能,合成为立体视觉图像。观众看到的影像,有些仿佛深藏在幕后,有些又从盒子里走出来,仿佛触手可及,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银幕前有放射状半圆锥形透镜光栅的立体电影,受到观众厅内座位区位置的严格限制,观众的头部不能随便移动,否则立体效果会消失,观众感觉极其不方便。彩色眼镜和偏光眼镜广泛应用于戴眼镜观看的立体电影中。彩色眼镜法是将左右两个视角拍摄的两幅图像分别用红色和青色(或绿色)印在同一个屏幕上,制成胶片。放映时可以使用一般的放映设备,但观众需要戴一副红色的眼镜,另一副蓝色(或绿色)的眼镜。使得通过红色透镜的眼睛只能看到红色图像,而通过青色透镜的眼睛只能看到青色图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观众的眼睛不平衡,容易疲劳;优点是不需要更换投影设备。这种方法在早期的立体电影中经常使用。1985年日本筑波国际科技博览会用这种方法展出了一部黑白电影,效果更好。偏光眼镜立体电影从1922开始受到各国的重视,一些国家将其与大视野的电影相结合,制作出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的彩色立体电影。放映这种影片时,左右画面投影在偏振轴成90度的金属屏幕上,不会破坏偏振方向,成为重叠的重影。观看时,观众戴上偏振轴为90度、与投影画面的偏振光相对应的偏振眼镜,重影可以分离,获得立体效果。由于制作和放映技术的不同,偏振立体电影可分为两机和单机。1985筑波博览会展出70mm大屏幕彩色立体电影。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的立体电影都是用偏振光观看的。20世纪70年代,苏联试验全息立体电影,不戴眼镜,图像亮度范围很广。因为观众眼睛的视觉调节和收敛是自然的,不会造成过度紧张和疲劳。观众只要转头,就能看到像实物一样的位置变化,比普通电影更有深度感,就像实物一样。这种电影还在实验阶段。
极化技术
你看过三维电影吗?你知道它的真相吗?这是一个用光偏振的例子。观看三维电影时,观众要戴上一副特殊的眼镜,这是一副振动传递方向相互垂直的偏振镜。这样,从屏幕上看到的场景是立体的。如果你不戴这副眼镜,屏幕上的图像会很模糊。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人看物说起。用两只眼睛同时观察一个物体,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判断物体的远近,产生立体感。这是因为当人的两只眼睛同时观察物体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图像并不完全相同。左眼在左侧看到更多的物体,右眼在右侧看到更多的物体。这两幅图像经过大脑合成后可以分辨物体的距离,从而产生立体视觉。立体电影是由两个镜头组成的,比如人眼,同时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拍摄场景。放映时,两台摄像机拍摄的两组影片同时被两台放映机放映,使略有不同的两个影像重叠在银幕上。这时候如果直接用眼睛看,看到的画面是模糊的。要看立体电影,必须在每台电影机前安装偏光镜,偏光镜的作用就是起偏光镜的作用。从两个投影仪发出的光穿过偏振器,变成偏振光。左投影仪和右投影仪前面的偏振器的偏振方向相互垂直,因此两束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也相互垂直。这两束偏振光投射到屏幕上,再反射给观众,偏振光的方向不变。当观众用上述偏振眼镜观看时,每只眼睛只能看到相应的偏振光图像,即左眼只能看到左机反射的画面,右眼只能看到右机反射的画面,从而产生一种如同直接观看的立体感。这就是立体电影的原理。80年代国产的立体电影,是一个镜头拍摄放映的立体电影。两组图像交替印在一张胶片上,需要一套复杂的光学器件和偏振系统,这里就不赘述了。
编辑这部立体电影的制作过程。
脚本讨论
三维电影制作客户要求,主要投诉,制片方交流沟通。
概念设计
业内专业三维电影前期制作包括根据剧本绘制的动画场景、人物、道具的二维设计,以及整体动画风格的定位(色调、节奏、情感、泥塑——魔戒、星球大战、绿巨人等。),为以后的三维制作提供参考。
分镜故事板
根据创意剧本的实际制作,用手绘的图片来构造画面,解释镜头运动,讲述剧情,为后期的立体制作提供参考。
毛坯
在三维软件中,建模师对故事的场景、人物、道具进行粗略建模,为布局做准备。
三维故事板(布局)
基于脚本和故事板制作布局(3D故事板)。包括摄像机位置安排、基础动画、镜头时间定制等知识。
三维角色建模\三维场景\道具模型
根据概念设计和客户、制作人、导演的综合意见,在三维软件中精确制作模型,就是最终动画电影中的所有“演员”。
绘图材料
根据概念设计,综合客户、制作人、导演的意见,对3D模型进行“化妆”,设置色彩、纹理、质感,是动画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骨骼皮肤
根据故事情节分析,对3D中需要动画的模型(主要是人物)在动画制作前进行一些变形和动作驱动的设置,为动画师做准备,提供动画制作方案。
分割镜像动画
参考剧本和故事板,动画师会根据布局的镜头和时间,为角色或其他需要移动的物体制作每个镜头的表演动画,包括手动设置关键帧和动作捕捉设备。动画调整是三维动画中类似于二维动画的思维方式,但三维动画在这部作品中有很大的优势。我们知道制作二维动画时有“原画师”和“动画师或中画”。在三维动画的世界里,设计师做的是“原画师”的工作,我们操作骨骼系统在不同的关键帧设置动画。“动画师”的工作全部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灯光
灯光工程师根据前期概念设计的风格定位,对动画场景进行照明,详细描述,并对材质进行微调,以把握每个镜头的渲染氛围。
3D特效
根据具体故事,由特效师制作。3D软件(Maya)中水、烟、雾、火、光效果的几种实用制作和表达方法。
分层渲染/合成
动画和光照完成后,渲染器根据后期合成人员的意见,对每个镜头文件进行分层渲染,并提供图层和通道进行合成。配音配乐是剧本设计要求的,专业配音师根据镜头配音,根据剧情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和各种音效。电影的音乐可以作曲,也可以选曲。两者的区别在于,如果作曲,影片会有独特的音乐,音乐可以与画面完美结合,但会更贵;如果你选一首歌,从成本上来说会更经济,但其他电影可能也会用这首曲子。旁白和对话都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旁白和对话结束后,音乐结束后,音效编辑器会给影片配上各种音效。至此,一部三维电影的声音部分的所有要素都准备好了。最后一个过程是将以上所有元素的体积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合成在一起。这是立体电影制作的最后一步。这一步完成后,立体膜就完成了。
事后编辑
每一层的渲染图像都由后期人员合成为一部完整的影片,并根据客户、制片方、导演的意见,针对不同的需求编辑成不同的版本。
编辑此段落的查看模式
1.空气分离法
广泛应用于电影院。目前很多影院都有3D放映厅。放映时用两台投影仪播放两台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屏幕上会同时出现两组不同的图像,通常用偏光眼镜或光谱眼镜观看。
非flash 3D技术
不闪式3D电视是最接近我们实际感受的最自然、最立体的方式。就像在电影院欣赏一个生动的3D图像一样,你可以同时观看两个图像,并在3D电视和眼镜的表面贴上一层分离左图像和右图像的特殊薄膜。左右图像被电视分开,同时送到眼镜。通过眼镜的过滤,将分离的左右图像送到每只眼睛,大脑将这两个图像合成,让人感受到3D立体印象。不闪式3D的特点:视角方面,在推荐的视听距离内观看,不闪式3D不是问题。比如除了在一米范围内站着、坐着或者以非常不正常的姿势看电视,在3D电视推荐距离内看电视都没有问题。唯一的缺点就是玩1080p的时候只有540p,也就是画质减半,导致效果不明显。不闪的好处是一开始没有闪光,可以反射出让眼睛非常舒服的3D影像。不闪式3D没有电驱动,戴眼镜很舒服,完全没有闪烁。这样你就可以欣赏到让你的眼睛非常舒服的3D图像。看实际测得的闪烁数据,可以知道数据几乎为零,不会有眩晕感。可以戴着轻便舒适的眼镜欣赏3D图像。不闪式3D眼镜重量轻,价格合理,还可以用加套眼镜,让戴眼镜的人用起来很舒服。反射没有重叠图像的3D图像。因为右图像进入左眼或者左图像进入右眼,所以出现画面重叠的现象。非闪光3D中使用的特殊胶片在分离左右图像后反射3D图像,因此不会有图像重叠,您可以享受立体图像,就像看到活生生的实物一样。通过实际测量重叠画面的数据,可以知道不闪式3D的重叠数据处于一个难以察觉的水平。
2.补色技术
是另一种3D立体成像技术,现在也比较成熟。有红、蓝、红、绿等多种模式,但采用的原理是一样的。分色方法将在同一张图片中以两种不同的颜色打印从两个不同视角拍摄的图像。这样在播放视频的时候,肉眼只能看到模糊的鬼影,但是通过相应的红蓝眼镜可以看到立体效果。以红蓝眼镜为例,红色镜片下只能看到红色影像,蓝色镜片只能看到蓝色影像。两只眼睛看到的不同图像在大脑中重叠,呈现出3D立体效果。
3.分时方法
时分法需要显示器和3D开关眼镜的配合才能实现3D立体效果。分时法使用的立体眼镜结构有些复杂,当然成本更高。两个镜头都是电控的,可以根据显示器的输出来切换状态。镜片的透光和不透光之间的切换,使得人眼只能看到对应的画面(在透光状态下),双眼看到不同的画面也能达到立体成像的效果。优点:应用最广,资源相对较多。缺点:1,戴上眼镜后亮度降低较多;2.3D眼镜的快门开闭在荧光灯的作用下与左右图像不完全同步,会出现串扰重影;3.快门式3D眼镜价格基本在1000元左右,比较贵,需要装电池或者充电。
4.光栅类型
为了接收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立体电视节目,我们国家做了光栅立体电视机,但是光栅立体电视机也有一些缺点,就是清晰度比其他立体电视差,只有在非常大的电视上清晰度才稍高,但是这样一来,价格就上去了。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我们需要技术进步。
5.普氏立体声
这是一位老兵在一战后发现的一种观看立体影像的方式(国内称之为全真立体影像)。这种立体电视技术兼容各种格式的原始电视设备。其原理是在拍摄立体节目时,使摄像机匀速向左或向右移动,主要是为了移动立体图像的效果。观看节目时,观众戴上一副特殊的眼镜,向左或向右移动。这种眼镜的镜片一个是透明的,一个是半透明的,所以成本低。如果不戴眼镜,和看普通电视没什么区别。这项技术之所以面临淘汰,是因为左右移动拍出来的片子容易与观看时佩戴的眼镜混淆,导致立体效果不明显,其良好的兼容性被过度炒作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在全球几十个国家经历了几次兴衰。
6.观察镜:
之前是专门看立体相机拍摄的图片对,图片对一般是左右呈现。现在这种观影镜也可以看左右立体电影。缺点:看图像或电影时,最多只能是屏幕的一半大小;优点:非常明确。
7.全息:
这种目前无法推广。各个角度看都很立体,不用立体眼镜。价格贵得惊人,而且只在科技馆展示。
我们现在在电影院看到的3D电影一般都是后期制作的。从一开始就没有太大的作用。在电影院播放的时候,是用两台放映机播放,效果不明显。《功夫熊猫》的3D效果很好,但是看久了,眼镜在适应或者疲劳的时候就不会感觉那么明显了。您需要摘下3D眼镜休息一下,然后才能继续观看。想看3D,可以去一些专业的地方看3D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