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货”对中国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抵制日货的口号和相应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青年的爱国主 义情感,但是,情感不能完全驱除理智。抵制日货,不管它是不是不利于日本,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不利于中国的。 何一个国家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需求却是多样的。这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生产该国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这就意味着进口。例如沙特阿拉伯,就需要从别国进口农产品,如果它自己生产,就需要把沙漠变成绿洲,资源代价(资源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将是十分高昂的,远不如把资源用于石油开采,然后出口石油,进口粮食来得容易。所以,对沙特来讲,进口是最便宜的解决其吃饭问题的手段。
退一步讲,即使一个国家拥有各种资源,能够生产所有的商品和服务,它也不应该去生产全部的东西。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即生产的直接成本都低于所有其他国家,如果一定要在每一种商品生产上都亲力亲为,也同样造成资源的浪费。
所以,任何国家,不管生产水平,技术水平有多高,都需要从别国进口;同样,不管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多么低,它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出口产品。所以,中国和日本都可以从进口中获益,日本需要从中国进口,虽然它在许多方面的技术水平高于中国,中国也需要从日本进口,虽然我们自己能生产。比如日本从中国进口农产品,如山东的大葱;中国从日本进口汽车等 还有一种日货,也是占更大比例的日货,是在中国本土,由在华的日资企业所生产的。例如东芝笔记本电脑就是在上海制造的;索尼电子的许多零部件都是在广州和上海等地生产的;佳能的光学仪器又都是通过在江苏、大连的等地投资生产的。这种本地化的生产就更直接的扩大了当地的就业,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当今社会,政府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增加就业,如何解决失业人口的问题。迄今为止,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已有26,600多家,投资额达666美元,有两百多万中国工人在这些日资企业工作。在此情况下,如果“抵制日货”果有成效,那么这些在日资企业的中国员工就会失业,政府解决就业的难度就更大了。只要是在中国本土生产的东西,无论是日本的品牌,还是美国的品牌,它们无一例外的,都是中国的产品,而不是外国产品。这些产品在中国的生产和消费,最终结果是增加我国的GDP、税收和就业,有利于促进我国某些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日本资方当然也会获得利益,但是资本总要获得回报,否则就不会有人来投资了。
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国际贸易是双向的。中国从日本进口,日本也从中国进口了大量产品。如果我们强烈抵制日货,拒绝从日本进口商品,终究会影响到日本从中国的进口。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包括日本在内的其他国家的合作。日本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GDP的增长,同时也为中国的部分地区增加就业有贡献。从1993年到2003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对日贸易在中国整体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15%到20%的份额。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及香港)与日本2004年总贸易额首次超过美国,中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存在很大的相互依存性。由于中日两国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因而两国存在优势互补的可能,可以发展更多的合作关系,而不只是竞争关系。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大宗商品主要是纺织品等轻工业品、一般耐用消费品以及农产品;日本出口到中国的商品主要是高技术产品。 比如日本从山东进口的大葱,就为当地的农民创造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机会。所以,如果抵制日货,最终也会引起日本的不满,遭到日本的报复,那些本来靠出口维持生计的中国人,就会失去收入来源。从而更大程度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这样的结果对两个国家都是没有好处的。
其实,中国人买不买日货,对日本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大,日本经济的崛起,是在中日贸易大规模出现之前就实现了的。如果我们拒绝日本生产的商品,日本人就有能力换个名字,在美国或者别的国家生产,但如果我们又需要这些产品的话,我们就要以更高的价格从美国或者别的国家进口它们。最终受伤害的将是中国的消费者。 过去的历史不应该忘记,但是不忘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自己未来更好,只有自己强大了,才是最根本的。而实行开放,包括对日本开放,是我们强大的必要一环。 此次日方扣押我船长事件证明了,我国用经济来制裁的力量有多么大,只有让日本对我国产生依赖,把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绑在我国这艘大船上,才能使它服服帖帖。 韩国人是在抵制日货,但是他们所买的的国货里面都是日本零件组装的。有个数字:和中国人比起来,平均到每个韩国人头上,购买的原装进口日货大约980美元,占当年韩国人均收入的10%。而同年,中国从日本进口人均仅57美元,仅占人均收入的5%略强。从这个比例数字来看,韩国人对日货的热爱程度,是中国人的整整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