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什么受欢迎?
巴斯电影边肖公司应邀出席首映式并提前观看了这部备受期待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轻快的节奏和年轻化的视角讲述了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和生活。
总的来说,电影的故事照顾了从未看过剧版的观众和第一次看纪录片的粉丝。电影版根据原始素材增删重新剪辑后,全片节奏舒缓,镜头语言流畅,让这部耗时7个月剪辑的纪录片也能值回票价。
大师小工匠
故宫西侧的办公区有几个连在一起的小院子,一群技艺精湛的文物修复大师隐居在这里,每天从事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工作。在世界顶级文物,如《清明上河图》和《飞燕图》与观众见面之前,必须对它们进行清洗和修复。其他人只能远远地看着玩不了的绝世珍宝,日复一日地被他们的手揉搓着。
故宫文物修复部位于故宫西侧的弘毅馆附近。
无论是优雅善良的钟表匠王锦,还是在紫禁城里面带笑容骑着自行车的冀东阁,抑或是从玉器古董修复中发现和反思的木器集团曲锋...他们是历史最伟大的传承者,是一群“修复时间”的工匠,但他们始终认为自己只是热爱这份工作。
电视剧版的热播让王师傅成了“网络名人”
在《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导演真实记录了故宫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和文物修复大师群体平凡而伟大的日常生活。影片首次全面呈现了世界一流的中国文物修复工艺和技术,展现了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第一次近距离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传承人之间那些精湛的技艺和信仰也打动了观众。
即将退休的木工组修复师石连仓。
如果说剧版中的修表师傅王师傅成了“网络名人”,那么电影版中最让人感动的就是修木师傅石连仓,他从小在宫墙中长大,即将退休,但他只是淡然地讲述,如果故宫需要返聘,他一定非常愿意。
纪录片也可以接地气
与传统纪录片给人的刻板严肃印象不同,《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年轻的视角深入古故宫深处,通过文物修复的历史渊源和“寺庙”与“江湖”的互动,近距离展现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文物修复师的日常生活和修身理念。
文物修复技艺代代相传,人和物得到滋养、丰富和传承,蓬勃的生命力和沧桑的历史在这座宫门内外交汇交融。
在太和门前骑自行车的纪东阁:上一个这样骑自行车的人是溥仪。
很多时候,我们想象中的“大师”都是花白胡子、不食人间烟火,但在电影中,紫禁城复辟的大师们嬉笑怒骂,用杏子逗猫,养鸟养花。除去“大师”们的神秘想象,我们可以透过镜头直视他们的眼睛,走近他们的真实生活。
在一次采访中,导演承认他想拍摄“一部能够触动人们心灵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这样一部有温度的纪录片。虽然它是为紫禁城建成90周年而拍摄的,但它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呈现紫禁城的宏伟和历史形象。
紫禁城全景
在导演的镜头中,观众不仅可以深入到具有数千年历史的文物中,还可以近距离接触故宫里的庭院、一棵杏树、几只小猫,以及一群有着不同气质的被称为“文物医生”的修复师灵巧而神奇的双手。
幕后阵容强大,与剧版截然不同。
尽管电视剧版本早已在网络上走红,但对于导演晓寒来说,他对纪录片的追求远不止于此。自从晓寒导演的上一部作品《喜马拉雅天梯》在电影院上映后,他就有了国产纪录片可以真正走进电影院的想法。《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让他萌生了拍大电影的想法。
晓寒导演。
在电影版中,导演重新筛选和编辑了早些时候拍摄的超过65,438+000小时的材料,并重新纳入了许多在戏剧版中没有出现的细节。为了更好的视听效果,导演带着他的团队回到故宫补拍了一些场景。
此外,电影版的幕后阵容更好更强。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廖庆松,他是侯孝贤的御用编辑,安排了大部分电影片段。音乐家姚谦担任电影主题曲的音乐总监和词作者,而姚谦还聘请了民谣歌手陈力创作并演唱主题曲,盲人钢琴家黄玉祥演奏钢琴。电影中的许多音乐都很有艺术感。
主题曲《当我在这里》由陈丽演唱。
虽然电影版只有86分钟,但幕后制作需要7个月的时间,导演也承认比剧版的制作周期更长。正是这种对艺术卓越的追求,使得电影版的整体气质、节奏、剪辑和配乐都与众不同。此外,电影版去掉了前作纪录片中的连载旁白,完全由大师们的实际声音收录,更加震撼动人,让影片以全新的气质登上大银幕。
如果说戏剧版是由人物推动的,就像一部结构优秀的小说,那么电影版更像是一部优雅而隽永的散文,推动故事的主线变成了人物的情感。
在映后采访中,导演透露,他拍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是拍摄时间不够长,他希望能拍出故宫的春夏秋冬四季。如果真的能像导演说的那样在故宫拍12个月,有春夏秋冬,我想整部纪录片电影足以超越一部剧,更完美地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