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玄奘读音_神化的唐僧与真实的玄奘
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形象在民间根深蒂固:风度翩翩、斯文有礼、心地善良、单纯易骗,反复被妖怪抓走又被徒弟们救回来,频繁得如同家常便饭。这个怯懦却意志坚定的老实人一路跌跌撞撞,历尽磨难最终到达西天。小说与历史总是有出入的,真实的玄奘西行取经的传奇又是怎样的呢?
成长经历不明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出生简直就是一段传奇:父亲被奸人所害,出生后差点遭灭口,母亲偷偷将他放入木盆顺江漂走,结果在漂过金山寺时被法明和尚发现,成人后取法号叫玄奘,从此一心向佛。那么,真实的玄奘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呢?
事实上,真实的玄奘的成长经历至今确实还是个谜,他生于何时、出生地在哪,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玄奘于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生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出家前姓陈名?,玄奘是他出家后的法号。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故事:大师初生时,母亲梦见一位白衣法师向她辞行,法师说:“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法师就是玄奘。虽然这只是一段传说,但玄奘小时候就表现得不同常人则确有其事。灵谷寺净然法师也称玄奘大师是父母晚年所生,父亲大约在50岁左右才得此子,故对他格外疼惜,他幼年也确实聪颖早慧、过目不忘。
被逼无奈才出家?
《西游记》中记载玄奘是如来座下金蝉长老转世,踏上西天之路是注定的。然而专家却指出真实的玄奘出家其实另有原因。
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都将玄奘出家的动机解释为对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续高僧传?唐京师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中的记载则颇为微妙,其中讲到“少罹穷酷”四个字,似乎暗示玄奘少年时期生活颇显困顿,其兄由此才携其住于佛寺。也就是说,玄奘出家有两种原因:一是少年困苦,二是从小就信仰佛学。
经历史考证,玄奘的家境开始还是不错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知识分子,其父曾是县官,母亲是隋洛州长史之女,玄奘法师是第四子。母亲在玄奘幼年时便过世了,父亲也在他八岁左右辞官归乡。但父亲年迈多病,使得玄奘幼年陷入困顿。
在信仰方面,在玄奘年少的时候,父亲教他的多是儒家、遭家典义。也就是说,玄奘自幼信佛不太可能,但考虑到隋唐是佛教鼎盛时期,佛学风气极浓,耳濡目染之下,信仰之说应该可行。
取经的动力来自哪?
在小说及影视作品中是这样解释的:唐僧苦于在国内学不到大乘佛法,无法普度众生,于是虚心向菩萨请教并主动向唐太宗请缨,踏上了漫漫西行道路。然而,真实的历史又是如何呢?
纵观中国历史,西行者不止玄奘一人,在他之前曾有东晋僧人法显的成功及其所撰的《佛国记》,这激发了玄奘求取佛教经典的决心。另外,促使玄奘西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玄奘早期活动时期是中国由繁荣的学派佛教向宗派佛教的过渡时期。玄奘发现当时佛教界对同一经典有巨大的诠释差异,这种歧义百出不能统一的局面,对于佛教的发展是明显的隐患,作为弘法之雄杰,玄奘西行也就成为必然。
彪悍的偷渡客
小说中,唐僧是由唐太宗亲自任命去西天取经的,唐太宗甚至与他结拜,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然而,历史的真相是最大的障碍就是朝廷。
玄奘的出行没有得到朝廷的许可。他是自己偷偷出关的,换成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偷渡。初唐时期,法律不允许国人出境,玄奘屡次申请都未获准。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随丰就食”,于是玄奘混入灾民中,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根据当时的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的惩罚更重。但玄奘依然不为所动,即使后来多次被抓,最终都能顺利过关。真实的玄奘显示了其坚定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完全和小说中懦弱怕事的唐僧不同。
孤影英雄
小说中说玄奘在路上不仅收服了四个武器高强的弟子,还带了观音的三宝以及御赐的金钵等。但这毕竟只是神话演绎,现实的玄奘是否带了这么多东西,途中是否收过徒弟呢?
在西行途中,玄奘一路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但并非徒弟,史料上只有关于一个叫石盘陀的人的记载。当时,玄奘潜入边关却无人向导,胡人石盘陀请玄奘为他受戒。受戒后,石盘陀表示愿意跟随他、送他过五峰。但中途他又后悔了,怕一旦被发现就得被处死,玄奘宽容地将他送走,再次孤身上路。
至于玄奘路上还带了些什么,史料也无记载。观音三宝是肯定没有的,金钵也不可能,最多就是木制或陶制的钵。虽然在电视剧中,玄奘的袈裟和僧袍都是红色、黄色甚至白色,但是在现实中,袈裟的颜色到宋朝时期才变得丰富起来,唐朝时期的袈裟是以黑色基调为主的,如青色、灰色等。玄奘西行时应该带有两种僧服,一种是便装,一种便是正式的袈裟。
玄奘是个大帅哥
在《西游记》中,唐僧的无敌帅气惹得各路美女、妖女垂爱,特别是到了女儿国,女国王更想下嫁于他。现实中女儿国、火焰山是有,但都不在玄奘的取经路线上。关于玄奘的相貌,史书中也没有记载,但史书上对他父亲的外貌却有描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说:“其父陈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长八尺,美眉明日,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时人方之郭有道。”从遗传的角度来看,玄奘应该青出于蓝胜于蓝。唐代的灵谷寺净然法师就声称玄奘出生后,大家都觉得他“法相庄严”,大致就是长得很端正很有成佛相的意思。
“渡河失经”之难不假
在《西游记》里,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其中最后一难――“渡河失经”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事的。据记载,在回国途中,玄奘从僧诃补罗国启程,到了咀叉尸罗国。在渡印度河时,突然狂风大起,巨浪滔天,船只几乎要覆没。等风停浪歇,他才发现丢失了五十夹经本以及花种等。国王迦毕试听说此事后,将玄奘接往乌铎迦汉荼城,又派人到乌仗那国补抄渡河失落的迦叶臂耶部三藏,经文补抄齐全后,玄奘才告别迦毕试国王,继续向西北进发。
西天取经拜见了谁?
真实的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既没有雷音寺,更没有如来。真实的如来即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并于80岁涅?,而玄奘西行已经是公元6世纪的事情,中间已相隔千年,玄奘到那里当然见不到如来。
当时最令众佛教徒无限神往的佛教圣地是纳兰陀寺,它是当时印度的最高学府。玄奘到达这里时受到的迎接盛况实在不可小觑,纳兰陀寺的僧众听闻玄奘已抵金刚座,特派四位长老前往迎接。到达寺庙后,更有二百余僧与千余檀越捧幢盖花香前来迎引, 在众人赞叹围绕下将玄奘迎入纳兰陀寺。而玄奘到纳兰陀寺时,正是德高望重的戒贤大师住持此寺。这时,戒贤已百余岁,据说是专门留寿等候玄奘到来的。
语言障碍怎么搞定?
玄奘是个伟大的佛学翻译家,他对印度梵文非常精通,但同时有一个问题却令众人困惑,那就是:玄奘取经所到的国家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吗?玄奘在这些国家怎么跟人交流昵?在神话小说中,语言问题根本没有涉及,所有妖魔鬼怪、各路神仙都说一口普通话。
其实在西行路途中经过的国家,如果语言不通可以找到侨民和商人沟通。而他的梵文,在国内一些名师那里可以学习,也有可能在国内拜外国僧人学习。但根据资料分析,史学家们认为玄奘对语言的和佛教学习,是在印度系统完成的。
玄奘到达印度后,除了学习佛家哲学中的大小乘各派学说外,还兼修印度古典哲学以及论理、音韵、医学、术数工艺等学科。其中的音韵就相当于语言学,玄奘杰出的翻译技能就是从这里学来的。
另外,初唐时期各族混杂,在中国西部地区已经居住了大量从西域来的胡人,语言自然也五花八门,而玄奘西行前应该会做准备。而且,在玄奘西行的很多国家中,当时还都在中国管辖之内,如高昌国、龟兹、阿耆尼国等,都在新疆境内。
归途浩荡
与小说中略有相似的是玄奘归国的路途也确实平坦无阻,而且有人护送,但不是神仙,而是由几个国家的国王以接力形式护送回国。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七日,玄奘进至漕上,百姓闻声奔集,围观若堵,从者如云,迎接他的排场并不比电视中的场面小。
带回来的不仅仅是佛经
玄奘归来后,不仅带来了丰富的佛学经典,还带来了丰富的异域文化。根据文献记载,玄奘总***带回经卷五百二十夹。除此之外,还得了佛像、肉舍利等。前面说过在上述渡河失经过程中,除了经书他还丢失了“花种_,也就是说他还带了很多异域物种回来。
回国后生活
偷渡前无人搭理的玄奘回国后受到众人拥护,唐太宗曾让他还俗辅政,但被婉言拒绝,他只要求做翻译经书的工作。因此在回国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玄奘都是在做翻译工作。与此同时,他还写了《大唐西域记》,此书记录了西亚、南亚广大区域内的国家、地区的社会历史变迁及当时的状况,不仅给本国人开阔了视野,对印度考古界也提供了大量史料,在古印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在几乎找不到一本讲古代印度问题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记》的书,玄奘此书中有些资料,是任何其他书中都找不到的。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学大师圆寂。圆寂后,大师遗骨下落不明。